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施吉瑞教授在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 2009-06-08 浏览次数: 41

  2009年6月2日下午,应中国文化书院邀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亚洲研究学系施吉瑞教授(Dr.Jerry D. Schmidt),在中国文化书院传习室为我校历史学专业研究生作题为“中国首任驻西方大使的卜来敦之旅:郭嵩焘,黎庶昌和阿什伯里的历史与文学研究”( China’s First Permanent Embassy to the West Visits Brighton:Guo Songtao, Li Shuchang, and James Lloyd Ashubry, a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y )的学术报告。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主持讲座,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黄万机教授应邀出席,中国文化书院周光琴副院长、龚晓康博士等参加讲座。

  施教授从中国近代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及其参赞黎庶昌的出使讲起,对他们在英国布莱顿的经历进行了严谨细致地梳理。随后,他带着在座各位开始寻访郭嵩焘日记和黎庶昌《卜来敦记》中的英国友人阿什伯里(Ashbury)的真实身份,同时穿插着晚清时期郭嵩焘、黎庶昌二人从中国上海到英国布莱顿的前因后果。通过郭、黎两人的作品分析,发现他们对西方文化由逐步认知到充满兴趣的情感变化过程,指出英国友人阿士卜理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讲座中,施教授通过分析郭嵩焘、黎庶昌的宋学派诗人背景和记录参观布莱顿水族馆的相关作品,挖掘出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明显的异同。施教授指出,郭嵩焘更倾向于西方的自然科学,而黎庶昌则对西方精神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者让晚清的民众知道西方除了先进的技术之外,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施教授从郭嵩焘和黎庶昌的日记、文章中寻找线索,利用上海的英文报刊和在西方发现的史料进行论证,带领在座师生重走了当时郭、黎两人的出使之路,还原历史的一个重要现场,再现了关键人物的心理世界。

  此外,黄万机教授就贵州沙滩文化以及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作了介绍,希望青年学子能更多关心贵州本土文化,向外界介绍丰富的贵州历史知识。

  张新民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施吉瑞教授运用诠释学系统对郭嵩焘,黎庶昌做了具体深刻的分析,学术眼光独特。张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的诗教、乐教在弘扬人生意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郑珍为代表的贵州诗人在清代成就极高,要认真研究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人。以贵州的视野弘扬传统文化。

  报告结束时,施吉瑞教授回答了同学们的有关提问。



小资料

  施吉瑞(Jerry Schmidt),曾师从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中心教授、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学,尤专于清代诗学。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