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晚,“新世纪的纲常——‘中华新伦理’的一个构想”讲座在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讲座由张新民院长主持。

何教授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关于“中华新伦理”的构想,首先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其次是新纲常的具体内容,第三方面是最切近的与最深远的,最后一方面是新伦理与旧伦理的比较。何教授认为我们首先要探寻“共和之德”,我们需要探寻和建构一种从制度到个人的伦理纲常。当前伦理中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现在社会中人们言行不一,空话和套话盛行,我们还需要澄清两个“现代迷思”,“纲常”也许不是束缚人们的枷锁,反而有可能成为维系社会的巨缆。

何教授提出新的三纲为: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民为政纲”其初级的形式可以指一种民本思想,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主治者要关怀民生、顺应民意。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大势,认识到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最终是在民众的认同,从而走向民主——走向经由法制的民主,走向落实宪政的民主,这样一种“民主”才是“民为政纲”的高级形式。“义为人纲”,“义”字在古代的意思为在生命的权利方面是平等的,饱满的,但在政治尤其是法律的领域还不是完全平等。在今天,“义”则是一种自由自律、平等独立之义。在超出一般水平的权钱名的领域里或还容有受限的差别,在基本权利的领域里则不容有差别。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也享有同等的政治参与权利。他们也都应当履行与自己权利相对称的义务。“生为物纲”是最大范围内的有关自然宇宙万物的道德原则,自然内万物都要生存,彼此还要共存。
新的五常伦包括天人关系、族群关系、社会关系、人人关系及亲友关系。天人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族群关系在国际之间主要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国范围内主要是各个族群的关系;社会关系主要从狭义方面理解,包括人与制度的关系,人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与他们的关系,尤其是余陌生人的关系。亲友关系即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新的五常德与旧的五常德在简称上一样,但具体含义已有不同。新的五常德分别是:仁,从恻隐之心发端,而“人其人”;义,由“行已有耻”而勇于循义而行;礼,恭敬、辞让与节制;智,明是非,懂经权;信,主观诚,客观信,由个人诚信而达至人与他人之互信,政治社会之公信。
最切近的就是新正名的必要性,因为大量名实不符、言行不一的现象,所以很有必要进行名实之间的调整,新正名的内容包括官官、民民、人人、物物。最深远的是新信仰,新信仰包括敬天、亲地、怀国、孝亲和尊师。在这里何怀宏教授尤其强调了“天”与“地”的不同,“天”强调精神之“天”,即敬仰一种高远的、超越的存在,“地”才是指自然界。
在讲座的最后,何怀宏教授讲述了新伦理不同于旧伦理的几个特点:明确了政治与社会,淡化了私人领域的关系,充实了生态的内容,人际关系趋向平等,扭转了政治主轴。
在听完何怀宏教授的讲座之后,贵大师生争先恐后地向何教授提问,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也发表了些与何教授不同的看法,交流的场面热烈非凡。(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民族学研究生王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