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书院是贵州大学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是由教育厅直接挂牌的省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同时也是贵州省大学生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载体,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亦可供社会各界人士使用。文化书院长期坚持严正的学术立场,认真开展各种研究和讲学活动,目的在于发掘、研究、弘扬、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此优秀的文化贡献给世界人类,促进国际和平秩序的健康发展,使人的生命找到安身立命的归宿,人类真朝着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中国文化书院有清凉之人文美景,有幽静之自然环境,有古典之园林建筑,有浓厚之文化氛围,足以陶冶身心,涵化人格,为培养高级人才之理想场所,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之静谧家园。全院以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为主导,辅以现代性建筑元素,依山伴水,院墙蜿蜒,曲径通幽,亭阁棋布,有讲堂学术精神之庄严神圣、有琴轩游艺逍遥之轻松活泼、有传习室可供交流讨论、有藏书楼可作潜研修读,实为修身养性之圣地,传道解惑之佳所。
院门前建筑
中国文化书院院门前竖有孔子铜像一尊,乃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馈赠。孔子为世界最早之教育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便创立了以“仁学”为中心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更被誉为人类道德自律的金律。孔子一生致力于仁爱、和谐、正义、和平的事业,在中国人心中有万世师表的地位。孔子双手合揖作致礼状,象征了中国文化重礼义的精神——不仅尊重他人的生命尊严与人格精神,而且以谦逊平和之道自处。中国文化理想是开万世太平的理想,从孔子塑像所象征的仁爱与和谐精神即可看出。
书院大门东侧为锦屏县人民政府赠送之碑刻,镌刻有“贵山书院”四个大字。贵山书院创立于雍正十三年(1735),是清代贵州三大书院之翘首,既上承明代正德年间创建的阳明书院,也是贵州大学成立的前身。贵山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明清两代,贵州人才辈出,形成了“七千举人,八百进士”的文化繁荣局面,其中相当一部分即贵山书院培养的人才。贵州大学是百年老校,不仅联系着久远的历史传统,有着辉煌的过去,也立足于当今现实,培养了大批莘莘学子,有着灿烂的未来!
书院正门石牌横梁前题有“中国文化书院”六个大字,乃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所书。任先生为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学家,学术声名享誉海内外士林,曾主编过多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皆为学界的扛鼎之作。任先生高度评价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希望能传承中国文化道统精神,发扬儒家和谐思想,成为南方学术重镇,开展国际学术对话。
书院在历史上兴起于宋代,鼎盛于明季,嬗变于清朝,培养了大批一流人才,是产生朱熹、陆象山、王阳明、黄宗曦、顾炎武等诸大儒的场所,不仅重视知识的学问,而且追求生命的真理,授业解惑主要以人物为中心,而非以课程为中心,实际是现代导师制度的先声,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教育特色。现代西方高等学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自己的传统,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书院的一些特点,是多种历史因素催生的产物,已有专门性的成果可供参考。
大门内墙两侧
大门后墙西侧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学规》,凡十条,传达了办学与科研理念。主要强调学问与人生的统一,知识与人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明德至善”与“博学笃行”的统一。无论做事做人,必须以立志、劝学、改过、责善四事相劝勉。主要以人文精神为宗旨,沟通东西方文化,为人类幸福谋前途。
大门后墙东侧,为《礼运·大同篇》石刻,乃台湾中华新文教协进会、台湾贵州同乡会赠送。《礼运·大同篇》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达了通过分阶段、有步骤的渐进发展,实现人类最高理境的进步与和谐,实现诗意栖居的终极理想。
台湾朋友赠送《礼运·大同篇》,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望。
大门内东墙有孔德成先生题写的“中国文化书院”竖额一幅,旁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条规》十条。孔德成先生为孔子七十七代嫡传后人,乃台湾考试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文化和平工作,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条规》强调“书院为教育人材之地,理应砥砺奋发,敦崇学业,端方不苟,整齐清肃”,并提倡“净化人心,端正世风,去浮从雅,变奢为俭”。
勉学堂
勉学堂为书院进德修业、传道解惑之庄严讲堂,学校各种重大学术活动,书院常年举办之四季会讲,国际友人之专题演说,均在此举行。凡来勉学堂讲学者,皆自视为人生经历中的最高殊荣。
大门前挂有多幅对联:
其一
地美花溪,秀出龟蛇麟凤;
文兴学府,广传礼乐诗书。
其二
校园花树盛开,桃李争荣争放
金竹杏坛新建,师生同德同心。
大厅内又有多幅长联:
其一
忆圣人言立,五经远播,汉开务本,唐创儒溪,宋建鸾塘,明置龙岗,清设贵山,自古黔州尊德性;
欣华夏文昌,一像高瞻,学正纪风,教兴礼义,业精科技,法依民主,众行博爱,祗今书院重英材。
其二
念东汉讲堂务本,授儒家经典,历唐宋明清,洪范继承,圣言昭著,宣孝悌,尽忠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引西方学理维新,运格致精神,用声光化电,思潮迭起,国力富强,重和谐,求创造,与古今同体,与世界同怀。
上联大意是东汉以来,儒家思想就传入了贵州,开启了地方教育的先河。自东汉以迄晚近,先后创建了务本、儒溪、鸾塘、龙岗、贵山等书院,既反映了贵州文化发展的渊源,又突出了以教育为载体不断传承的悠久历史。下联则指在久远传统的感召下,要振兴中华文化,端正学风,倡导礼乐文明,讲究法制,推行民主,培养一代人才。

孔子圣绩图(勉学堂南面北墙)
圣绩图为明代著名学者仇十洲所画,文征明题辞,画工精细,意境高远,洵为精心构思之佳作,实乃艺术世界之上品。作品描述了孔子一生栖栖惶惶,奔走各国,传播价值理想,宣传仁爱精神的人生经历。孔子一生思考者,不但是中国文化秩序的重建,更是人类发展的长远前途。他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求真理的具体人格见证。
游艺轩 琴轩
游艺轩坐落在书院西侧,中有一桂花,亭亭玉立,秋季香气弥漫,故又称桂花亭。中国文化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庄严神圣思考人生重大问题的一面,也有轻松活泼逍遥自在的一面,故志道据德之外,也要依仁游艺,即以艺术的方式开显人的性情世界,充分全面地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从孔子以来,中国文化就强调陶冶人的性情,澡雪人的精神,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一派活泼生机,才能达至生命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认为人的性情必须有合理的渠道感兴抒发,历来皆重视艺术陶冶的方法。琴棋书画既是文人雅士表达艺术境界的重要方式,又是士大夫群体人格精神自我定位的象征。琴棋书画四者,琴冠前居首,最能表达内在生命的追求,也是传统雅聚酬唱的凝聚符号。故特设一琴轩以表彰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古琴的意义不在于表演,而在于个人内心情感的吐属,一般只为知音而弹,也只有知音才能聆听。千古流传的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便说明了音乐只为知音而存在。古琴有悠久的历史,孔子早年便从师学琴,曾有“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他对音乐的理想追求,是既尽善又尽美。古琴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产生过无数感人的故事,创造了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负载了无数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凝聚了大量生命沟通的交往经验。古琴已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钟爱。
励道楼
励道楼内有十个研究机构,涵盖二十余位研究员。所谓励道者,即努力追求学术真理之意。表明书院全体同仁皆以学术为职志,追求高深之学问,探究宇宙之真际,了解生命之真谛,同时也维护学术之尊严,遵守学术之规范。
励道楼南侧门挂有一楹联:
养乾坤正气,育天下英才。
东面正门亦有一联:
圣人褒贬挟霜锋,行昭大宇;
黔地师生尊泰岳,仰止高山。
两联皆表达了书院同仁的教育理想与文化理念,既表现了固有文化的悠久博大,又体现了现代性的人文精神。励道楼东墙镌刻有多幅王阳明手迹及画像,其中“洗心”两字最能表达阳明心学的精神特征。二十一世纪的学术发展趋势,极有可能产生精神哲学的转向,“洗心”二字可以昭示现代人类社会者,即是精神修养对现代人生的重要。
合一亭
合一亭有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手书楹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内有贵山书院沿革碑记,两侧有明清贵州进士题名录。贵山书院培养了大批一流人才,编撰《康熙字典》的周渔璜,黔省唯一状元赵以炯即是贵山书院培养的学生。
合一亭之取意,主要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道气合一”,在合一中见道境,在合一中悟真理,既体现了本体,又展示了起用,故又可以称为“体用合一”,表达了校训“明德至善”与“博学笃行”合一的办学精神。

涵远读书楼
涵远读书楼意谓登高涵远,开拓胸襟,扩充志向,放眼天下,关怀人类。读书治学,必达此境界方为上乘。
书楼西侧入口处有一楹联:
溪流智水消心火;
山送仁风扫世尘。
贵州大学北校区依山傍水,山所吹拂者皆为仁爱之风,溪所流消者则为智慧之水,足以调适身心,慰藉灵魂,养颐精神,启迪智慧。
书楼藏有大量中国古典文献书籍,较重要者有《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万有文库》、《乾隆大藏经》、《大正藏》、《嘉兴藏》、《方略全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集刊一套。书楼集藏书、阅读、研究三者为一体,可供全校师生阅读研究之用,兼为文人雅士书画笔会之所,藏有珍贵书画作品200余帧。
鹿鸣楼
鹿鸣楼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下榻之处,既可住宿,又可办公,用典出自《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示远方客人到来,鹿亦伴随瑟笙长鸣欢迎之意。
传习室
传习室典出《论语》“传不时习乎”。王阳明讲学语录亦题作《传习录》。表示传道授业,既要关心知识传承,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尤其是生命成长的学问,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有必要身体力行,认真做人做事,从一点一滴开始,方能成就伟大的人生事业。传习室主要供全校师生讲学、讨论、交流、自修之用。
仁文厅
仁文厅取意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相处,应彼此责善,道义相扶,体现真正的友谊。厅内悬挂多幅字画,其中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书法真迹一幅,内容为:“中华文化何以将会广受世人之崇敬,以其能为全人类奠定和平之永基也!”陈先生99岁高龄时亲笔书写了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三幅墨宝,一幅赠送北京,一幅留在台湾,一幅送给书院存放。洵为珍贵。
崇德室
崇德室乃书院办公室,门外挂有一联:
崇山峻岭黔龙脊;
德范箴规座右铭。
室内珍藏日本著名学者冈田武彦博士“崇物”书法作品一帧,意指万物皆有灵性,如同人有人格,物也有“物格”,应做到崇物敬人,珍惜我们生存与生活的世界。此外,还挂有孔德成先生题赠楹联一幅:“崇易尚儒自由颂,有教无类民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