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05-12-22 浏览次数: 59

  2005年12月21日,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周年学术座谈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邀请省内部分专家学者,隆重举行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1905年,曾一度盛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自此以后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型。100年后的今天,通过切磋争鸣的方式展开学术讨论,对其进行学理性的反思。大家认为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对儒家价值的强化,对政治制度的建构,都有巨大的作用。从科举制度废除一个世纪的长时段时空跨度看,无论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本质,还是从中吸取智慧,以便为今天的考试制度提供借鉴经验,都有必要反思和总结“建制”或“废制”的利弊得失。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先生首先介绍了千年科举制度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废除科举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的微妙变化。他认为:“科举制度”是当时稳定型的农业文明、儒家人文精神的制度化的产物,它创造公平竞争体系,促使原先封闭的门阀等级社会转变为流动的等级社会——“选举社会”,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帝国获得了早熟性的发展,文明程度之高超过中世纪世界各国,创造了文物典章成就的奇迹。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必定更专制,必定更黑暗。
  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农村与城市分裂,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逐渐消失,大、小传统的勾通受到严重的阻隔。农村故有秩序开始解体,以城市的中心色彩对照农村堕入的边缘化的阴影之中。
  马先彦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传统文化不仅出现断层,而且酿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军阀统治局面。科举与制度化的形式保证了寒门入仕的可能,一批下层士人通过考试进入了权力中心,而科举制度废除后,原有的途径受到了堵塞。只有通过武力争权,才能获得选举社会科考才能拥有的权力。因此,    举凡与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任何一种改革都必须小心谨慎,稍不留心就会伤筋动骨。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近半世纪的动乱,局政制度的改革必须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审慎稳健的进行。
  宋立道先生则对上述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一种制度能在一个国家长期存在,肯定有其适应性和合理性。同样,一种制度被废除,始终未能恢复,也肯定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必然性。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学说(即今天所谓的文史)为主,取士大体也以此为标准。但西学东渐后,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选拔标准就无法适应现代性社会的需要。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员,但转型以后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外交、法律、管理、警察、军事、科技、金融、财务、民政等管理人员则无法通过原有的取士制度来选拔,也无法为临时开设的“经济特科”所为囊括。科举制度的本质是精英教育,而今天的国民教育则只能采用现代型的教育制度,设立各类各级学校,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课程。传统科举只能为官方选拔行政官员,无法满足社会择优录用各类人才的需要。当行政官员在全社会的人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时,科举制的适应范围也就越来越小。无可奈何花落去,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势所必然。正如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受到重视、传到西方却引发社会大变革一样,有“第五大发明” 之誉的科举制度,在中国也根本不会开出现代文明之花,结出现代社会之果。宋先生强调:在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务之急是要弄清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而不应该为科举考试翻案,替制度招魂。今天只有正确的回顾历史、立足本土,解析传统,反思当下,承前启后。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黄沛骊博士认为:科举制度对推动传统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它的废除是中国近代激进主义蔓延的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人才的选拔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加重了社会转型成本,甚至使基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主导权落入流氓无产者之手,致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一时的社会时尚。科举制度废除前,面对西力的冲击,它的那一套考试内容的确已无法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的确需要引入新的考试内容,的确需要变革。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些内容当然以西学为重。但是,考试内容可以改革,考试机制并不一定非废除不可。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传统官方选拔人才的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人们对其评价形形色色,毁誉参半。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与此相反,中国人的责难却颇多。笔者认为毁也罢,誉也罢,百年后的今天,站在现代人的时代高度进行关照,任何价值评判都必须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才能更理智地审视这一在中国本土存在了上千年的特殊考试制度,抛弃其陈腐僵化的东西,吸取其合理积极的因素。毕竟,考试选人是经过历史反复检验并且在今天仍然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
  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文化书院长张新民、副院长宋立道、王良范以及社科院和教育学院的研究员等十余位专家学者。贵州大学古代史、师大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生也参加了学术讨论会。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主持这次座谈会。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不同见解。讨论气氛生动热烈,十分具有启发性。
  (文/王尤清)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