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与妄心之辨——以智旭为重点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495

  摘要:何为真心?何谓妄心?二者是何关系?智旭认为众生现前一念,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于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究实而论,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依真心显现,真心依妄心求得,真妄本来一如。修行的关键,在于了达妄心本无自性,即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
  关键字:真妄一如;全妄即真;即妄求真


  天台宗力倡“一心三观”,但何为“一心”?至宋代时出现“真心”与“妄心”之争。山外派源清、洪敏、庆昭等主张“真心观”,以心为一切事物的本体,即是真如之理心,修行之要在于依妙解定妙行,妙解即是理解圆融三谛三千之理,妙行则是实行圆妙之三观。依妙解所得的实相三谛理心,为观法的直接对象,而非妄心妄念之一心,而是灵知自性之一心,所以是不思议境,这就是山外派的“真心观”。而山家派知礼等则主张“妄心观”,主张一心为凡夫日常第六识作用之无记心,观心目的在于转凡夫心而体认真性理心。圆观的直接对象为日常起灭的刹那心,真性理心不是对象性之物,所以不能成为观察对象,能成对象者只有无明妄心,即此妄心才能观三谛妙理。究实而言,山外派是起圆解观真心,山家派是起圆解观妄心。但真心与妄心是何关系?两家论述不多。而作为天台宗祖师的智旭则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将此运用于念佛法门。


                                                                  一、真妄一如


  智旭主要承继山家派之说,认为真心与妄心是相依而存,妄心是依真心而显,真心须依妄心而得,真妄本是一如。若舍妄心而求真心,则无从作观;若舍真心而安妄心,则永为凡夫。说真心说妄心,只是应众生根机差别所施的方便教化。智旭承认有一真心,《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云:
    以吾人现前一念见闻之性,离名绝相,故曰妙;洞彻虚灵,故曰明;体无伪妄,故曰真;性无    杂染,故曰精。合此四义不可思议,故曰妙心也。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即所谓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生等;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诸所缘法,即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乃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也。此等诸法,皆唯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非同阿难等惑在身内昏扰扰相之心也。达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无法不现,则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虽无所增,举世皆以为正,此如来之身所以为正遍知也。[①]
众生现前一念见闻之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因为现前一念心体,离言绝虑,非名可名,非相可相,所以曰妙;虽非一切法而显一切法,所以曰明;体无虚妄,所以曰真;性恒清净,所以曰精。合此四义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明、真、精妙心。
虽众生心性本为妙明真精,然由众生无始妄想所熏,真心直成为妄心。
谓此现前见闻心性,不假修证,故名本妙;寂而常照,故名圆妙明心;照而常寂,故名宝明妙性。只今现现成成,无余无欠,云何汝等不肯体认,乃觌面而遗失之。反于此本悟体中,仅仅认取一点迷情,遂将此本觉性海,晦昧而成顽空。于空昧中,结暗而为幻色,以此幻色,夹杂迷情妄想,随所想相,以之为身,聚集妄想缘气,于内摇荡,趣逐外境而奔驰腾逸,唤此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而不知其实非心性也。[②]
  众生现前见闻心性,不假修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名为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而众生由无明力,妄分能所,于此圆满心体上,认取迷情。本觉性海晦昧而成顽空,于空昧中结暗而为幻色,以幻色夹杂迷情妄想。随所想相,而以为身;妄想缘气于内摇荡,趣逐外境,而以为心性,而不知其实非心性。关于众生本来清净之真心上何以产生妄心,《楞严经文句》卷第二中认为一是无始无明,二是现前观照而生。所谓无始无明,指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有能所之分,见相之别,便是妄心生起。所谓现前观照,指现前一念失于观照,举体成迷,空色身心俄然幻现,由此妄心生起。然而无始无明与现前一念,亦是非一非异:
又复应知,若无无始无明,则无现前一念;若离现前一念,亦别无无始无明。故此二义,只成一义。只要阿难大众,识取现前见闻之性,不堕迷情而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相应一念佛,岂更有无始无明积聚处所,可追取而断之耶?[③]
既然无始无明与现前一念,非一非异,念佛之人若能念念于佛,则是念念照破无始无明,念念与实相相应。
  众生虽然迷此妙明真心,而此真心本自不失:“一迷此以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我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④]众生妄以色身之内为心,即是妄心。而此妄心,及山河虚空大地,实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众生虽妄认昏者为心,而真心元未尝昏;众生妄认扰者为心,而真心元未尝扰;众生妄认身内为心,而真元非在内。真心妄心实为一体,悟之为真心,迷则为妄心。《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云:
盖十方依正,总是妙心中所现物,所谓尽大地是个自己。而今迷之以为外物,失于本有真心,反被外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岂知大亦唯心,小亦唯心。唯心之大,大即法界,元无大相;唯心之小,小亦法界,元无小相。但使能达唯心,则悟物为己,便能转物。若能转物,则物物皆己,顿同如来。幻化空身即法身,故身圆明;无明实性即佛性,故心圆明。微尘国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不动道场,一毛端法界之性,即十方国土法界之性,故遍能含受也。[⑤]
众生迷于真心,以外物为实,于是有大小方圆之别。虽有大小之不同,实为同一真心。若能达此唯心,则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修行之要,在于了此现前一念即妄而真。《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三云:“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全体是妄,亦全体是真。缘见因明,妄也;不动不迁不还不见等,真也。如泥与水,和在一处,先须识此浊水之中,有清水性,然后方便去浊就清。固不得舍浊水而别觅清水,尤不得认浊水而以为清水也。”[⑥]若执见与见缘为实,则举体成妄;若了知见与见缘,皆是因缘所生,自性不动不迁不还不见,则全妄即真。妄心之体即是真心,但不能安于妄心而迷于真心;真心由观妄心而证得,所以不必去除妄心即可见真心。


                                                                  二、全妄即真


  众生现前一念,即妄即真。由妄心而入于真心之关键,在于了达妄心本无自性。《灵峰宗论》卷第二之三“示七净”云:
《大佛顶经》云,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试问妄想毕竟是个甚么?在内耶?在外?在中间?乃至一切无着耶?若七处征穷,都无是处,非《楞伽》所谓妄想无性耶?妄想既本无性,如何而可用耶?既无妄想可用,又云何有流转耶?果即现前一念妄想,痛究其源,究至当下无性处,便知离真心,别无妄想可得,如水外无波;离妄想,别无真心可觅,如波外无水。但破遍计,则依他起上即显圆成。[⑦]
众生流转,只是执妄想为真。若欲得真心,只须体究什么是妄想之性。妄想之性,求其内、外、中间,了不可得;而此了不可得处,正是真心。所以离于妄想,无真心可得,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以念佛而论,则是以妄心念佛而明此妄心无性。《灵峰宗论》卷七之二“题铁心桥册”云:
夫妄想者,无体无相,无方无所,而遍为五阴作本者也。是以虽甚不真,亦甚难夺也。众生无始以来,用此妄想,牢不可夺,唯佛能不夺而夺,所谓今其妄想作佛,妄想念佛。唯以不可夺之妄想,即令还念不可夺之本性,此所以为究竟坚固首楞严王三昧也。倘舍妄想别觅真心念佛,何处更有真心可得?倘以不念为真,则又堕在空散消沉及枯槁妄想窠臼中矣。故曰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也。若以妄想心,炽然念佛,是谓舞若多性可销亡,炼迦罗心无动转。[⑧]
妄想无实,不可随之而流转,然亦不可去除;若欲去除,即堕断灭。念佛人若欲舍弃妄想而别觅真心念佛,妄心尚不可得,真心更在何处?虽然如此,更不可以不念为真,否则又堕空散消沉及枯槁妄想窠臼之中。所以念佛人不必惧怕妄想,只须以此妄心,念念作佛,即可以此生灭之妄想心念得不生灭之实相佛。[⑨]
智旭更以《大乘起信论》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来观妄想无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卷第二云:
惑乱妄法全妄即真,随缘不变,离一切相,故非事物;不变随缘,即一切法,故非无事物。……唯佛乘人,唯心直进,观察妄想无性,心外无法。意识不与我法二执相应,转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则意亦不与我法二执相应,转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由此无漏妙智,熏于第八藏心,使无漏种日复炽盛,则有漏种新者不生,旧者消灭,至纯净位,转为大圆境智相应心品。是谓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譬如吐酒得醒,见屋不转;停捏不劳,见一真月;翳病既去,华处本空。方知妄乱妄法,本元真如。此真如体,实非凡夫二乘心意意识未转依时所能亲证,必离一切妄想分别乃契会耳。[⑩]
妄想分别,为因缘所生,自性是无,亦无生灭;所以全妄即真,虽随缘现起,而其体性不变,离一切相,故非事物。妄想自性虽无生灭,不变不动,然空不碍有,又不妨随缘现起一切法,故非无事物。若能观察妄想无性,意识不与我法二执相应,即转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第七识不与我法二执相应,即转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由此无漏妙智,念念熏于第八识,使无漏种日渐增长,至纯净位,转为大圆境智相应心品。


                                                                  三、即妄求真


  真心不在妄心之外,而是即妄心而得真心。念佛之时,念念缘于佛号佛相,此念佛心与攀缘心是同还是异?如果说念佛心是攀缘心,经中常说攀缘心为生死根本,念佛则不能出生死。若念佛心非攀缘心,即违念性本来生灭之论。《灵峰宗论》卷第三之一“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中回答说:
错不在用攀缘心,在以之为自性。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颌,便成沙馔之喻。若识得攀缘心,本无自性,则能用攀缘,不被攀缘用。所谓家贼难防时,识得不为怨,便合波水之喻。况势至一门,本属根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即第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以妙观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间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岂念佛心是攀缘耶?且以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转攀缘慈父,求脱苦轮,亦自不恶,安得一概论耶?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念性犹属生灭,非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达念性本圆通也。[11]
念佛也是用攀缘心,只是不以攀缘为心之自性。众生念念攀缘,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以色为真,以法为实,随顺生死。而念佛之人,正念佛时,了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非情量所行,非言语所表,此念佛心即非识心攀缘,而为智慧所观照。但若不能以此圆解念佛,只是攀缘佛的清净色相,以净心换染心,也是出生死之法。


                                                                  四、结语


  众生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众生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说真心与妄心之别,只是随顺众生根机差别而施设。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须依真心而显,真心须依妄心而得,真妄一如。若舍妄心而求真心,则无以作观;若舍真心而安妄心,则不得解脱。修行的关键,是须了达妄心本无自性。此妄心之不可得处,正是真心,即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念佛虽是以妄心而念,但也是归于了知妄心无性,从而得以解脱生死。
(本文原载于《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

[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卐续藏经》第20册,第483页下-484页上。

[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卐续藏经》第20册,第485页上。

[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卐续藏经》第20册,第485页上-下。

[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卐续藏经》第20册,第485页上。

[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卐续藏经》第20册,第491页上-中。

[6]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三,《卐续藏经》第20册,第581页上。

[7] 《灵峰宗论》卷第二,《大正藏补编》第23册,第524页。

[8] 《灵峰宗论》卷第七,《大正藏补编》第23册,第728页。

[9] 类似之思想可见于德清之著述中。《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八“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云:“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却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

[1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卷第二下,《卐续藏经》第26册,第206页。

[11] 《灵峰宗论》卷第三,《大正藏补编》第23册,第557-558页。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