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名相”与“非不立名相”—佛教的“中道”语言观(一)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125

  摘要:本文以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楞伽经》为中心,探讨了语言与现象、语言的产生、语言与意义、语言与第一义(本体)、语言与轮回、语言与解脱等问题。一方面,指出了语言是因缘所生法,不能显示第一义;另一方面,语言又具解脱相,众生因诸佛菩萨的言说教化而得以解脱。佛教的语言观贯穿了“不立名相”与“非不立名相”的中道精神。
  关键字:第一义 不立名相 非不立名相
                                                                    一、引 言
  佛教经典中,语言往往被称为“名”、“名言”、“言说”等。在《楞伽经》[i]中,根据佛教因明学,语言被分为名身、句身、形身三类:
“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ii]
名身是指依据事物的不同而成立的名称;句身是指每一语句所表达的肯定或否定的观点;形身则涵括名身与句身,用以表达完整的思想。
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用来描述现象。佛教中,语言与现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名”和“相”。什么是“相”?就是呈现于众生面前的世间事物: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iii]
可见,“相”指的是众生感知器官所能经验到的任何事物。“名”呢?是用来说明“相”的:
“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iv]
事物必定有其各各不同的相状,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相状,人们赋予了事物各自的名称。
同时,佛教认为,事物的名称是来源于事物自身的,所谓“相事设言教”,[v]即是指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设立不同的名言概念。
                                                                    二、“无始虚伪习气计著过自种习气生”: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产生的根源
《楞伽经》将语言产生的根源分为四类: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vi]
相言说是从众生执著虚幻现象世界所产生;梦言说是从众生已前经验的境界所引发的梦境而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是指众生忆念执著从前的各种恩怨,由业力而产生;无始妄想言说则是指众生无始时来,执著种种戏论和烦恼种子的熏习而产生。显然,这是从佛教“万法唯识”的角度来说明的。所谓“万法唯识”,是指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从阿赖耶识潜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潜藏的种子分为两类:一是能产生世界诸现象者,称为有漏种子(即上文所说“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习气”即是“种子”的异名);二是能生菩提之因者,称为无漏种子。实际上,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都可归结为无始妄想言说。因为这几种言说,无不是阿赖耶识中所蕴藏的种子所变现。阿赖耶识潜藏的有漏种子又可分为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两类。名言种子生起现行,业种子助长名言种子实现其功能,二者实为一体。所以,诸法生起主要是名言种子的作用,整个世界也可以说是名言的世界。
(二)、众生皆有名言
名言种子又可以分为表义名言种子与显境名言种子。表义名言种子是指由语言音声而变现的诸法所熏成的种子,其现行即是名身、句身、形身等具体的语言现象。显境名言种子指由前七识心、心所法的认识活动所熏习而成的种子,该类种子的现行即是众生心识的了别作用,正是在这个角度上,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名言,但是其表现形式有种种不同。《楞伽经》卷二云: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今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vii]
佛教看来,言说没有自性,亦不存在于一切刹土之中,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蚊、蚋、虫、蚁,虽然没有人类一样的语言,但由于显境名言的作用,仍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因此,一切众生都有自己的“语言”。
(三)、言说与妄想
佛教所说的妄想,指的是众生用各种名称诠释不同事物性质的认知功能。如《楞伽经》卷四云:“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viii]因为凡夫的这种认知功能在佛教看来是颠倒的,所以称为“妄想”。而言说则是依众生的妄想而产生。《楞伽经》卷四云:
“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言说者,妄想合。”[ix]
言说虽然是由众生的妄想分别而产生,但言说与妄想却不能说是一回事,而是“非异非不异”的关系。《楞伽经》卷二云:
“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x]
言说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因为言说是由众生的妄想产生,如果说二者不同,那么言说便不能是妄想所产生;如果说二者相同,言说却不能完全表达意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言说和妄想是“非异非不异。”
(四)、语言的因缘性
佛教认为,诸法都是因缘而起,言说亦不例外。《楞伽经》卷三云:
“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齗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xi]
所谓语言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阿赖耶识中名言种子的变现,然就其具体的语言现象而言,则是声音单字言语的组合,依众生的咽、喉、唇、舌、齿、齗、颊等发音而产生。可见,语言的产生是众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因而是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正因为语言是因缘而生,所以在佛教看来,语言并没有自性:
“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xii]
语言没有自性,因而语言也具有空性。从这一点出发,佛教提出了“不立名相”与“非不立名相”的“中道”语言观。


--------------------------------------------------------------------------------

[1]作者简介:龚晓康(1972—),男,四川邻水人,哲学硕士,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佛教研究。



--------------------------------------------------------------------------------

[i]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现存三种汉译本:(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2)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 (3)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通行为宋译四卷本。

[ii] 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册).[Z].494.

[iii] 楞伽经(卷4).大正藏(第16册).[Z].511.

[iv] 楞伽经(卷4).大正藏(第16册).[Z].511.

[v] 楞伽经(卷3).大正藏(第16册).[Z].502.

[vi] 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册).[Z].490.

[vii] 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册).[Z].493.

[viii] 楞伽经(卷4).大正藏(第16册).[Z].511.

[ix] 楞伽经(卷4).大正藏(第16册).[Z].507.

[x] 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册).[Z].490.

[xi] 楞伽经(卷3).大正藏(第16册).[Z].502.

[xii] 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册).[Z].493.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