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教育思想之异同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1223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教育家,十分热爱教育工作,累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对各家有批判的吸收,荀子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常常礼法并称,并成为由礼到法的过渡桥梁。我们探讨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是进一步研究儒学思想之必需。
    一、 人性的善恶论是孟、荀教育思想突出表征
  孟子根据子思的“中庸”和“诚”的思想建立起儒家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善良”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君子和庶民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了这种“善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是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论述全部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荀子善性中最有积极意义的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批判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否定了“主宰之天”和“意志之天”,以“天地之变,阴阳之变”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否定了鬼神怪异的存在,发展了无神论思想,他认为宇宙存在着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提出“制天命”的思想,人对自然界不是顺从敬畏,而是进行斗争,使天地万物为人所控制和利用。荀子对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贡献,抛弃了道家的不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认为人的认识器官包括两部分:感官和心。肯定知识的来源是感官接触外界经过心的审查,分析异同,做出结论,才可谓真知。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于孟子“性相近”发展为“性善论”;荀子则强调“习相远”而发展为“性恶论”,他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性善论与性恶论从本质上说都是唯心主义的,都是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来衡量量、诠释善与恶的。不过荀子的性恶论否定了先天道德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否定孟子的“良知”“良能”说,具有更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在教育论上更有积极的意义。
    二、 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最有效的措施,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人的贤于不肖,智于愚之分,决定于这种先天的善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或摈弃这种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相反,如果不接受教育,不肯学习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小人,同时也能看到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荀子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性恶论出发,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首先,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其次把环境影响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看到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 教育目的、内容的差异
  孟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的为“明人伦”。他认为古代设立学校的目的都是为了“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孔子开其端,孟子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了。
  荀子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