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最能表征儒家核心思想价值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既深且大。自东汉被列为儒家经典以来,《论语》的诠释便代不乏人。其中最突出者即朱熹的《四书集注》,经过他的诠释学凸显,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成为孔子教门的正统大宗,五经反而位移为辅助性的读本。程颢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具见《论语》地位的提升,始终与儒学的发展过程一致。入元以来,朱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论语》也通过各种各样的训读形式,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一部《论语》学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一部儒学发展史的缩影。认真地加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儒家文明价值系统的了解,有助于经学史研究范围的扩大和深入,而且也能丰富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的具体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眼界或视域。意义之大,自不待言。至于《论语》在海外的传播,不少学者已指出其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支援作用,甚至“天赋人权”的提出,亦与此一文化背景有关,足证该课题研究的题域意义,已非一部本土学术史的范围所能限制。
作者将《论语》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即《论语》学形成期(先秦至两汉)、《论语》学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的中衰期(隋唐)、《论语》学的复盛期(宋元明)、《论语》学的总结期(清代)。全书条分件按,逐章缕述,既注意突出时代之特色,又重视前后之连贯,不仅具备宏观广阔的学术视野,而且兼有具体而微的考证功夫。揆诸历史实际,其分期是合理的,资料的占有是充分的,论证是周延严密的,结论也大多是可以信据的。
《论语》的编纂者,历来说法甚多。作者主子思最后主持编纂成书说。易言之,即《论语》长期以不同方式分途流传,最后结集整理者则为子思。作者援引多种文献资料,从外部时代环境与内部学术理路入手,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双重考证。结论颇有坚强之材料依据,足以令人心折信服。其他诸如《论语孔氏训》之真伪、《论语集解》之作者一类的考证,也都持论甚坚,言之颇凿,可备一说。
《论语》之学汉初已有《齐论》、《鲁论》、《古论》三家,以后张禹、郑玄皆欲突破家法,纠正歧异,平息纷争,牵混为注。而曹魏何晏撰《论语集解》,则为当时训解《论语》之集大成者。然何氏之书,历来皆以为多有“玄虚之言”。作者以为何氏“道不可体”之言,并非就等于老子恍惚之道;而所谓“虚中”,在何氏看来,亦含有“虚心感通”之意,典出《周易》“君子以虚受人”。由此可见,《论语集解》之儒学色彩相当突出,何氏亦不失为“有大儒之风”的人物。衡之《集解》全书,结论亦可谓充洽。尚可补充者,则为何晏注《论语》,多以《易传》为解,如“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其有关“道”之解释,即本于《易传》,明显与道家以“无”释道的取向大相径庭。这里的“道”兼有自然与价值二义,与先秦儒家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冲突。当然,何氏以《易传》为依据的解释学进路,仍是对汉儒天人感应的一种扭转。在这一意义上,或许从学术发展的内部理路看,我们依然可将《集解》视为魏晋玄学的一种过渡。只是王弼《论语释疑》将孔子道家化,完全摒弃德目不谈,其玄虚的倾向更为明显而已。关于王弼之《释疑》,作者亦列有专节详加论述,倘若能进一步作前后纵横之比较,则其题域论旨必然更为深广宏富。
隋唐时期的《论语》学,作者认为是低潮期。这里有权力权威与经典解释权结合的问题,有科举制度话语垄断限制经学发展空间的问题,有佛教的消解性挑战问题,更有经学内部作伪辨伪积累下来的问题。从中唐以后疑古风气的盛行,亦可了解经典权威的跌落。作者的分析虽不全面,但仍触及到了症结的根本。至于《论语》的“宋学”时代,则可说是儒家诠释学的发展期。宋明理学的理论系统,当然离不开经典的诠释,但也不能说与佛教的彻底消化毫无关系。他们不仅开创了经典诠释的新格局,而且也奠定了心性义理之学的理论化基础。并有意将儒家价值重新落实于政治实践领域,以求开出再建人间秩序的新境域。其余如论明代之心学运动对《论语》学的影响,论清代《论语》学之经世色彩等,均极有见地,能成一家之言。其中康有为的《论语注》,引证以今文为主,同时兼採西学,亦即欲通过微言大义,阐明治乱之理。他的诠释学路径,不过是以经术作政论而已。其作法不仅溢出了传统的解经范围,而且客观上也颠覆了原有的解释系统,虽也增添了儒家诠释学多姿多样的色彩,但也预示着固有经学体系的解体与重塑。透过作者的考证和分析,亦可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要之,该课题以《论语》为中心,展开整个与之相关的诠释史的分析和研究,通读之后,殊感角度新颖,建树较多。尤可称道者,则为立论多能成一家之言,考证亦较为慎重严密,非特有功于《论语》学史的梳理,而且亦可为重建中国自身的解释学理论体系添一助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诚为不可多得的佳作。惟“先秦时期《论语》的流传”、“海外的《论语》学”、“诠释《论语》的方法”诸章节,见目而未见文,倘能补入,始为完璧,必更臻上乘,否则即难免留有遗憾矣。
鉴于以上情况,本人认为可以评为优秀,并给予相应之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