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长衫龙”苗族芦笙舞文化探析

发布时间: 2013-10-17 浏览次数: 575

  “长衫龙”苗族芦笙舞流传在距贵州省贵定县城10公里的新铺乡四寨村谷撒寨,这里聚居苗族一支系——花苗。花苗自古崇拜龙,龙能呼风唤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为苗族消灾解难,是他们崇拜的神。“长衫龙”苗族芦笙舞就是一个“龙”的舞蹈,是为了崇拜、感恩,将“龙”所表现的精神充分地融入到了舞蹈中。2003年12月新铺乡“长衫龙”苗族芦笙舞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节”展演,轰动京城,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东方探戈”。2006年6月,“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第四类民间舞蹈,属41项民间舞蹈之一,排列序号为126Ⅲ-23苗族芦笙舞。


  一、“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溯源。


  (一)“长衫龙”苗族芦笙舞发源地基本概况
  贵定县新铺乡苗族长衫龙芦笙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新铺乡位于贵定县城11.5公里,全乡辖7个行政,99个自然寨,有70个村民组,4143户1743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368人,占总人口数的60%,分别分布在全乡99个自然寨中的56个自然寨,少数民族主要以苗族、布依族为主。总面积为146.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676亩。2007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794.5万元,人均持粮3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有中小学19所,其中中学1所,完小7所,校点12个。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民族民间文化主要有苗族芦笙舞蹈、山歌对唱、石碑雕刻、苗族古歌、刺绣、蜡染。以“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蹈为代表的苗族芦笙舞蹈体现了苗族人民热爱劳动和生活,对来年的生产生活充满信心。淳朴文明的民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增长,成为了长衫龙舞蹈得以保存、传承、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渊源
  苗族长衫龙芦笙舞发源于新铺乡四寨村谷撒寨,起源于苗族鼓社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舞蹈源于花苗自古崇拜龙,中国传说的龙一直都是苗族共相的图腾崇拜,只是各地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谷撒,人们就用舞蹈的形式,把对“龙”的崇拜表现出来。每逢喜庆节日,盛大庆典,身着盛装的苗族会聚集在一起,手捧芦笙,盛开舞步,边吹边舞,群山共鸣,欢声雷动,其场面极为壮观,极富渲染力。据说花苗老祖公们之所以能找到谷撒这块宝地,繁衍几十代子子孙孙,兴旺发达,全得力于龙神的帮助和保佑。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后被流放贵州,经开阳县江边迁徙至萝卜寨,在一次农事活动中,老祖公听一片秧鸡叫声,估摸有水源,逐循声探寻,发现有一天然龙形水井穴,他们认为是龙神相助指路,迁寨开荒于此,建成了谷撒寨。为感谢龙神的恩赐,老祖公定下寨规:每年阳历二月初一,封寨(不准陌生人和外族人进寨)杀牛祭龙神,他们把自己模拟成“龙”,学着龙的模样跳起舞来祈求龙福佑。人们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神灵便教会他们制作芦笙,并传授了龙舞和芦笙舞相结合的长衫龙芦笙舞,舞蹈从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传开来。
  二、“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色


  (一)长衫龙舞蹈的基本元素
  谷撒寨苗族自古以来崇拜龙,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每逢收获季节,就用歌舞庆祝丰收、表达爱情。舞蹈的一切,都与“龙”相关。舞者装扮成龙的模样,身穿黑色长衫,头插野鸡翎,口戴鬃须,拴红腰带,手执芦笙,自吹自跳,随着流畅的芦笙旋律,做“龙亮角”、“龙抬头”、“龙摆尾”、“龙戏珠”、“龙钻洞”等来祈福。舞者吹着芦笙,肢体动作大幅度变幻,舞姿忽高忽低、转折腾挪、游离起伏,如“二龙争斗”、“双龙闹海”,舞者的长衫也会随着舞蹈动作不时向外旋开,犹如龙之腾飞等拟龙化形象。其舞蹈表现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图腾吉祥物——“龙”的崇拜,“龙”的歌颂,“龙”的赞美。伴随着流畅的芦笙旋律,银饰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出悦耳的叮当声,《龙斗角》、《吐水》、《出洞》等舞蹈,其风格和谐迤逦、韵味古朴、感情真挚、刚健柔韧,让人赞不绝口。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在整个舞蹈中充分展示了男子豪放的舞姿,表现了征服大自然刚健的力量。
  (二)长衫龙舞蹈的服装
  长衫龙舞蹈者的装束有着非常的讲究,从服装及配饰都是为了摹拟“龙”而特有的装扮。首先,身穿黑色长衫。黑色的长衫是主要是为了模拟传说中龙的主体颜色,另外,据当地群众说,在过去生产技术及其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主要穿着的布料都是自己织自己染,而布料的颜色就主要是以“黑色”为主。虽然后来苗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布料的颜色也是五彩斑斓,但传统的舞蹈服装颜色被保留下来。其次,头插野鸡翎。野鸡翎是取其野鸡尾巴上最珍贵、最漂亮的两根羽毛作为装饰,其代表龙的两个龙角。选取野鸡毛来源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传在二月初一谷撒寨封寨的那天,有一位邻寨的姑娘,看中了谷撒寨跳芦笙舞的一位小伙子,可是,封寨的那天按照寨规是不能让陌生人和外族人进寨,于是,聪明美丽的姑娘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把两根野鸡毛悄悄地请人带进了谷撒寨,以表达对小伙子真切地爱意。小伙子看到野鸡毛顿时明白了姑娘的心意,并将野鸡毛插在头上,欢快地跳起了芦笙舞。后来,两人结成美满地姻缘,跳芦笙的时候佩戴野鸡毛的做法也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再次,口戴鬃须。鬃须是代表了龙的胡须,选用马鬃来代替,因为马鬃的质地较硬,以表现龙的刚健,且不容易损坏。最后,红腰带。红色是吉祥喜庆的代表,人们表达了对红红火火生活地向往,同时也是舞蹈中的一个艺术特色,表现龙吐火的蕴意。
  (三)长衫龙舞蹈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长衫龙芦笙舞蹈前奏要进行击鼓,因此又被称为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语音为“打容打阻-阿冗”。在很久以前,寨子里有两个大鼓,鼓上分别有龙和虎的图案,鼓龙代表雄性,鼓虎代表雌性。只要鼓龙一击,鼓虎立刻回应,一雄一雌,相互辉映,相得益彰。随后,欢快地长衫龙芦笙舞腾跃在苗山岭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鼓龙鼓虎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在近些年的正式场合的表演中才有击鼓这一环节,而且也演化为一只鼓。长衫龙芦笙舞蹈,表现为手捧芦笙,边吹边舞,因此不仅仅是舞步上的考究,芦笙的演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的高。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每逢节日,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在谷撒,人们就用长衫龙芦笙舞来表达喜爱芦笙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都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长衫龙芦笙舞所用的芦笙是“四拳抱”芦笙,与黔东南地区“六拳抱”芦笙相比,外形相对小一些。因为芦笙的不同,舞步也有自身的特色,芦笙舞步通常以舞者的脚步为主,通俗的舞步有上步、双脚跺地、脚对脚、背靠背等,而长衫龙芦笙舞就是贵州中部地区芦笙上步舞步的唯一代表。该舞伴奏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混厚,音乐节奏鲜明,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使其舞姿的变化加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耐人寻味。
  长衫龙舞蹈表演的舞蹈者一般都为男性,因为长衫龙芦笙舞中的重要道具是芦笙,而芦笙是男子们的专利(因为村里有个老规矩:芦笙传男不传女)。只有在很少的场合有女性参加,如在本寨中举行婚嫁、立房、跳月时才需要一至两名女性。“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参加人数最少不能超过2人,最多没有底限,曾经在2006年8月8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时,有1000人表演了长衫龙芦笙舞。


  三、“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舞蹈形式独特,是一种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劳动中体现出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时,长衫龙芦笙舞蹈逐渐消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已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为了拯救优秀文化遗产“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蹈,县乡党委、政府及县民族、文化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对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蹈又蓬勃发展起来,使其立足于世。
  长衫龙芦笙舞在1986年通过民舞集成的挖掘后,1989年参加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的演出,1990年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芦笙舞比赛,获优秀奖,1991年参加全国西部斗牛节演出。相隔10年后,2001年改编成10人集体芦笙舞,参加中国西部优秀旅游城市的颁牌演出,同时还参加黔南州中国首届摄博会及“好花红”艺术节演出;2003年10月19日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苗族唯一一支原生态代表队的贵州贵定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表演队,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以86人的规模首次进京,在首都平安大道进行盛装行进表演,一时轰动京城,引起国内外艺术界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东方探戈”;2004年在中国西部12省区春节联欢晚会上,贵定长衫龙芦笙舞再一次向海内外展示了苗岭古老且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魅力;之后,曾多次邀请参加省内外演出,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弘扬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特殊时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客观要求;弘扬民族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弘扬民族文化,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长衫龙”苗族芦笙舞是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发展、保护、传承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衫龙”苗族芦笙舞,对弘扬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