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整体与局部
——论学书札一通
按:此信乃致德国学者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伉俪函,涉及之问题,或具有一定普遍性,乃公诸世人,聊供一哂而已。
大卫、彭蓓二贤契如晤:
来函所提问题甚大,只能略作回答如下。
宏观与微观同一,或整体就是局部,局部就是整体,乃西方式之表达,直接对号入座,似难见诸中国典籍,然的确大量存在于儒释道三家思想之中,只是言说方式不同而已。如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非说道裂变为“二”、“三”或“万物”,而是说“道”成为“二”之“一”,“三”之“一”,“万物”之“一”。“一”即“道”,道必然为整体性、统摄性之大全,归属于形上世界,但却内在于一切存在之中,必须与形下世界结合,否则便不足以为称其为“道”。故无论是“一”、“三”、“万物”,乃至一切不可穷尽之存在,虽为局部个别,却无不内涵着整体性之“道”,包含着宇宙大全的全息信息,是微观与宏观的完整统一。庄子认为“道”在太极之先,又云“道”在矢溺之中,可见事物未分化之前的存在状态是“道”,已分化之后的存在状态亦是“道”,“道”遍在一切之中,即使矢溺亦不例外。可见宏观必统摄微观,整体则包含局部,反之微观亦蕴藏宏观,局部亦反映整体。至于《齐物论》之主旨,更强调事物之包容互摄。故“道”虽在太极之先,但由道而太极,太极却可以生阴阳,阴阳又可生四象、八卦乃至万物。故朱子称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任何存在均为完整性的太极,也都是全面性的“道”。《易》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天人之所以能合德,即在于其本质上的一致。如《中庸》所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性乃是大全,亦是本有之自然,只是为气质之性所拘牵,遂失去大全,去掉了本有的自然,于是便不能不狭隘化、局部化、疏离化,人于是也就处于孤悬隔离,自私狭隘之中,丧失了整体大全的价值和意义,隔断了与天地万物的感通。。
在中国文化中,“道”是造化的始终,太极在阴阳中,理与气根本就不可分,形上与形下本来合一,本体界亦不脱离现象界。故气中有“道”,气中亦有“理”,二者不能是两物,是两物便变成“死理”、“死气”,丧失了生机,丢掉了活力。尽管宇宙万象,颐然纷呈,然无一不在阴阳之中,亦不在“道”的涵盖之下。所以一切生命本来统一,一切存在本来统一,一切价值也应当统一。禅宗讲一花一世界,芥子可以纳须弥,儒家称大哉乾元,太初有始,都含有此意。而禅门人物悟道之后,乃有一口吞进西江水,甚至一口吞进十方世界之言,皆非虚妄诳语,实为证量工夫之显现。足证个体仍可与无量时空合一,亦无怪乎儒道释三家均津津乐道天人合一。当然,最高境界则为《华严经》之圆融境界,不妨检读其中珠网之喻,即不难一窥宏观与微观互摄互涵之究竟。惟无论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其中均必须有一感而遂同来串联,方不为观念而是真实之同一或统一。
以上所言,已达千言。近研究生毕业,忙于审读论文,虽言未尽意,仍不能不就此搁笔,否则延误后学前途,罪莫大焉,敬祈谅宥,并望继续联系。
专此 顺颂
春祺
张新民
2010年4月1日
附大卫、彭蓓的来信:
张老师,龚老师:
我最近在写论文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您二位:
我的论文是有关韩国作曲家尹伊桑的。在德语所有有关他的音乐哲学的书籍中,都会提到他对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是同一的这样一个观点。而由此出发得出结论,在他的音乐中,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圆满的音响世界,而整部作品本身不过是一个宏观上的音符。有音乐学家这样说到:“中国的道家认为,整体就是局部,局部就是整体。”但是我翻阅了手边能找到的有关道家的书籍,并没有发现道家有这样的言论与思想。如果一定要把宏观理解为“大”,把微观理解为“小”,那只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勉强与所谓的宏观微观建立联系。我私下里觉得,宏观与微观是建立在希腊哲学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提法,而在中国哲学中恰恰是被忽略了的。但是面前几乎所有的德语书籍都是这样的提法,甚至将其提升到尹伊桑音乐的中心思想的境界上。我一时很是迷茫,辨不清到底是自己才疏学浅,不得要领,还是德国音乐学家们对道家理解不当。思来想去,只得求助与您们,希望能得到一些指点,了解一下道家到底有没有这种“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关联的提法。
大卫、彭蓓
201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