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之一—《阳明心学及其对东亚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0-04-17 浏览次数: 40

                                      中国文化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之一 
                                                           —《阳明心学及其对东亚的影响》
  2010年4月16日下午3点,中国文化书院主办的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系列在书院传习室拉开帷幕。人文学院张明老师作了首场讲座,题为《阳明心学及其对东亚的影响》,与座的有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副院长周光琴老师及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生们。讲座由书院马国君博士主持。

  马国君博士首先介绍了青年学术系列论坛举办的背景和宗旨。

张明老师的讲座分为王阳明其人其事、龙场悟道、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及其东亚影响、视频欣赏等五部分。

  欲知其人必先知其事,张明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王阳明家学渊源深厚,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从小就有经略四方之志,18岁立志做圣人之学,虽然其后来的人生久经坎坷磨难,但他仍矢志不移。

  贵州的龙场可谓是阳明先生人生的转折点。被贬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幸,然而祸兮福所倚,艰难处境却成就了王阳明。王先生绝处逢生,悟得圣人之道,成为继孔孟、程朱之后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其弟子建成的阳明书院对贵州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张老师介绍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万物一体,一归于心”,“知行合一”,“致良知”……其万物一体、回归自我本心、良知主宰、否定权威、不以圣人是非为是非、解放个性、挺立个人人格的观点可谓惊天动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明朝时期专制程度日渐加深,走精英化道路实现儒学的天下大公的理想已属不能,王阳明走至民间,认为人的价值来自内心,而非上帝,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圣人,如此解决了孔孟未曾解决的问题,亦开启了儒学下层民间化的道路。王阳明的学问在其弟子的坚持中发扬光大,形成了黔中、江右等八大学派,对中国后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张明老师讲述了阳明学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东亚的影响,现代新儒学和阳明学的研究近况。讲解时附上了一段简短的有关阳明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视频欣赏。

  第四,相互之间讨论、交流。与座诸位就王阳明其人其事其思想以及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等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后张新民教授作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其中亦包括对刚才讨论的回应,可谓锦上添花,具体如下:

  如何认识、解释、改造、解构外部世界?外部有秩序,人类亦有秩序,如何思考外部,建立自然生命秩序?个体与文化如何配合?我们如何重新建构一个礼治和谐的世界?人类内部亦有一个广袤的世界,了解我们的心和存在的意义很有必要,西方从自然和人文来探讨心理学,中国心性之学虽没讲心理,但天理性命之学中心以性为本体,性以天道为本体,所谓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即本体,我们理应认识、把握好自我。人类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如何利用好闲暇时间?如何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此乃人类内部的关照,作为人如何认知你自己?超验的知识永远比经验知识高,了解人性要超验,21世纪心性哲学亦是人性永恒话题。

  张明老师把王阳明置于时空脉络中来讲解,很有历史感。王阳明早年三变和晚年三变是人性成长的教育,人的本质怎么回事?我们的存在是什么东西?人如何存在有价值、有意义?自然发展没有飞跃,但精神发展有飞跃,王阳明先生悟道前后虽仍是物质的那个人,但他的精神生命已有了脱胎换骨的转换。真正的悟道需要苦难,在苦难中斗争。王阳明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主动拿出生命来作实验,通过边际体验,或说生命极限的体验,提出生命价值,这是生命哲学的奠基。被捆的耶稣发出的声音力量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代表弱势者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自己的哲学,是最好的学问,因此更富生命力。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个很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心灵作载体,意义哪能被感知,哪能实现?天地人一体,如花含着发育的气息,冬去春来,如果没有一个创造的世界,花会开吗?心性是可启用的向外悟知的结果,所谓心起念,心灵和行为世界是可结合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意识是行为的意识,知和行不能割裂的。中国传统文化承认人的欲望,但更承认人类还有良知,道德在心中。“致良知”,回到根本的人性价值,由此建构人类新秩序。中国的礼即宪法,礼的依据在人。人性本善是天赋的,人内在的一种爱变成礼仪和习俗。道德根源在哪?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是“不学而能,不立而知”的天良,面对未来我们应有一个关怀,由此来建立一个国际人类新秩序。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办公室助理李红香报道)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