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由中国文物报社、贵州省文物局主办,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承办的“全国十大 新发现进校园” 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办。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主持,与会的领导有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彭常新先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安明副教授、贵州大学文化书院张新民教授、中国文物报记者李政女士、张勇先生等。会议伊始,周必素研究员介绍了海龙囤考古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海龙囤全票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湘江上游,自2012年4月起对此遗址展开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至今已有重大突破。海龙囤是一位杨姓土司的衙署,是杨姓27代大概30位土司的官邸,大概建于公元1257年,毁于万历28年六月初六,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海龙囤遗址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2013年4月9日,海龙囤遗址全票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继盘县大洞遗址、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后贵州省第四项获此殊荣的考古新发现。人文学院书记安明刚教授为此次活动的开幕致辞,并预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张新民教授也从历史的角度发表了对历史与考古的看法,彭常新先生强调此次活动的主要意旨是公众考古、让所有的人都共享考古发掘的成果,每个人都有权利了解自己的过去,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惠普大众保护和利用遗址和其他文化遗产,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进程。
接着张合荣研究院进行了题目为《地域·族群·文明——以威宁中水遗址为核心的古夜郎青铜文明》的学术讲座,通过介绍“西南夷”族群中的夜郎、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水与周边青铜时代遗存相互关系,得出几点认识:中水遗存填补了贵州青铜时代早期考古的空白,通过青铜器的发掘可以建立此地区的发展序列鸡公山—吴家大坪遗址—营盘山遗址—红营盘遗址—银子坛墓地。张合荣研究院还介绍了赫章可乐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与巴蜀文化、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飞研究员以《旅行、猎奇与考古—土司古堡海龙囤的前世今生》为题,向广大师生介绍了海龙囤遗址发掘的过程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对“新王宫”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出三点认识,其一,“新王宫”实质上是一处土司衙署;其二,“新王宫”是一处特殊的土司衙署;其三,“新王宫”是杨应龙最后的官邸,但未必系其首创。讲座之后,广大师生积极提问,讨论气氛热烈。
此次讲座使大众接触到了神秘的考古,进一步了解到了考古的魅力,也为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省增加了自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