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下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造访我院,并在书院传习室与师生就“西南历史地理”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交流伊始,张新民院长对蓝勇教授一行来到我院造访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文化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学术研究进程,指出我们近段时间的研究,特需要历史地理学的支持,故请蓝勇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交流,以促进学术合作。
蓝勇教授介绍了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近期研究概况后,指出,历史地理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我国历史地理比较强的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都只能就该学校所在的区域进行研究,难以兼顾全国范围的研究。原因是中国的地域太大,而人的能力和精力又十分有限,如果没有较强烈的场景感应和地方情感,就很难做出扎实的研究成果来。同时,蓝教授还指出,历史地理研究还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如果只局限于一种角度,那么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就不够。此外,蓝教授还强调了田野考察对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田野考察的过程往往比其研究结果更为重要,现阶段,田野考察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环节,值得学界重视。
紧接着,参加交流的各位师生纷纷向蓝教授请教,蓝教授也逐一进行了解答和探讨。
马国君老师:“蓝教授您好,您的大名,我在10年前,就早有所闻,民族地理学近年来发展很快,也出版了一些书籍,但是现有的书籍中,对民族地理学学科界定还不够明显。假如我们要把民族地理学这个学科发展起来,我们应如何进行理论建构,如何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来?”
蓝教授:“现有关于民族地理学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那就包括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另一种是指‘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空间变化’。我所理解的历史民族地理应该是从民族认同和民族的空间变化中去理解。”进而蓝教授还从中国的近代学术发展,历史地理学学界研究的一些实例,做了细致分析。最后说,民族地理学目前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学界不断努力,进行新的探索。
廖峰老师:“蓝教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蓝教授您也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远不如以前,而一直以来教科书所培养出来的历史感和我们在历史研究有所差异,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蓝教授:“教材编写的更新速度的确跟不上知识的更新,这也是我们学界和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而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进行训练,假以时日,会有所提高。研究历史,文献是基础,必须重视文献阅读能力的提升。”
王晨光:“蓝老师,您好!我在读书的时候发现,田野调查的验证范围好像只能截止到明清时代,是否离现在较远的年代,田野调查的作用就不够大了?”
蓝教授:“于我国来说,地表遗存能够看到的主要还是明清时期的遗存,而地下的遗存要通过考古学才能发现和解答。所以我一直强调,历史地理须与考古学相结合。但是在田野调查中,较远年代的东西还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体现出来。”
张洁:“尊敬的蓝教授,您好。我在收集论文写作资料的时候,获得了一些口述资料,然而这些老人的回忆资料或家族回忆资料,并不能完全做到都有文字证明,像这样的资料是否具有可信度和价值?”
蓝勇教授:“资料的多样化是我们丰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能够收集到口述资料是件好事。但是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口述资料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需要仔细甄别。另外,口述资料是传世文献和档案资料的补充,需要与传世文献对照起来加以使用。”
最后,张新民院长对此次交流做了总结,认为在书院举行的“西南历史地理”诸多问题的学术交流很成功,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学术间的互信合作,并希望蓝教授以后到我们书院来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