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教授应邀出席中缅印佛法研究、合作与未来发展国际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 2015-01-07 浏览次数: 36

    2014年12月16至18日,由缅甸国际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学主办,中国道南书院、中华唯识学会、印度Amrita 大学协办,义利海国际文化文明基金集团承办的“中缅印佛法研究、合作与未来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在缅甸蒲甘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印度、缅甸的佛教文化知名专家学者及佛教界高僧大德共8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兼职教授龚妮丽女士应邀出席了此次大会。

中印缅代表在大会会场合影(后排左四为张新民教授)

    17日上午,在缅甸文化中心城市蒲甘会议大厅,论坛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缅甸联邦共和国宗教事务部部长Kumārābhivaµsa先生致开幕辞,欢迎三国嘉宾共聚盛会。缅甸国际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学校长Nandamālābhivaµsa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指出:“缅甸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之一;中国儒释道文化中的佛法,从来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而佛法的发源地在印度。在此举办中印缅三国佛法论坛,是一大事因缘,大家为东方精华文化的真正复兴群策群力,诚可谓是功德无量之事。

    会议主题为“佛法的未来发展和人类和平和谐正确思想的出路”,来自缅中印三国的代表围绕此主题进行了六场报告。各场会议的议题分别为:“上座部佛法弘扬的重要性”;“宗教未来的合作重点和发展中心”;“佛法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人类普世价值的一贯性与共同性”;“国际组织在弘扬东西精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精华思想的和谐哲学”。各位代表围绕上述论题各抒己见,高见精彩纷陈,气氛热烈和谐。

中国代表在大会会场的合影(前排左三为张新民教授)

    12月18日上午,张新民教授以“中国传统精华思想的和谐哲学——儒家中的禅门悟道人物研究”为演讲主旨,作了题为“儒家心学人物的悟道经验”专题发言。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左一)作专题报告(右一为英文翻译学者)

    张新民教授强调,北传佛教自东汉以来,广泛流播东土,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相互之间的长期融突磨合,遂有自宋迄明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儒家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成,即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良好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妥善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与发展方向。

    张新民教授同时指出:两宋大儒多与宗门禅德往返,禅学实际已成为他们体道证道的入门初阶,形成了多元互动的良好学术生态格局。明代心学盛极一时,证入道体者无论其境界高低深浅,或多或少均得力于禅门思想资源的濡染,显示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新潮流,显示了中国文化互动包容、彼此促进的新特征。

    张新民教授阐述了其中最突出者王阳明的 “龙场悟道”。认为,此事件极大地显示了儒家人物体证形上道体的典范意义。不仅代表了儒家禅门顿悟法门的开显与突破,而且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惊天动地的重要思想性事件;显示了生命存在固有的超越与庄严,体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直观智慧现量经验。

    张新民教授的发言受到中缅印三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引发了长时间的热烈讨论。不少学者表达了今后往访贵州大学的愿望,希望能参加在贵州举办的东盟国际学术会议。

张新民教授与缅甸国家宗教事务部部长在机场合影

    “中缅印佛法研究、合作与未来发展国际学术论坛”的举办,恰好契应201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印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国、印度、缅甸等发展中国家共同倡导建立,承载了中国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智慧和精髓,历经了60年风雨洗礼,已成为人类社会值得永远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印缅三国既是倡导国,也是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相关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倡两个丝绸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推动亚欧乃至泛亚欧非区域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这“一带一路”已经得到沿线沿路国家的积极响应。与三国元首共庆一“甲子”国际合作之际,在缅甸举办的此次论坛,聚集三国民间佛学、佛法有志之士,为东方优秀文化的复兴建言献策,意义极为重大。

    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参观了蒲甘、仰光等地的重要佛教圣地,所到之地均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张新民教授参观仰光北郊大金佛塔

 

 

(云寒供稿)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