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万历《铜仁府志》点校本序

发布时间: 2015-01-13 浏览次数: 448

万历《铜仁府志》十二卷,乃郡人士英所纂。士英乃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二十六年进士,官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父宗孟,原任卫经历,以子士英贵,封知县。万历《铜仁府志》乃士英辞官返乡后所纂,考书中叙事下限均止于万历四十三年,则成书定稿亦当在是年或稍后。原本入清以来即未见黔省志乘著录,今仅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庋有完帙,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悉加影印出版,遂得以回归故园本土。观其刻工墨色字样,犹是万历年间原刊之本,乃二百年来志家学者未曾经眼之书,而余曩年撰《贵州地方志考稿》,亦深以未获寓目为憾。故摩挲是书,如逢多年未见故友,快意之快,宛若登春风赏景楼台。

铜仁本思州宣慰司地,明代永乐十一年始设府,领县一,长官司五,隶贵州布政使司。而地方志乘之修纂,考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七《铜仁府形胜》,已分别引及府志及郡志,前后凡三条,则至迟弘治年间以前,已有专书记其事欤。嘉靖四年( 1525), 郡人卢金、郑重复撰有府志六卷,稍后之万士英以为“考摭详悉,后学倚为司南”(万历《铜仁府志》卷九《人物志》“乡贤”),或乡人记乡事,必有可观之处。而郭子章《黔记》卷十四《艺文志上》尚著录“《铜仁府志》十卷,铜仁知府闽中张锡撰,郡人进士陈扬产序”。考张氏到任知府时间为万历二十四年(1596),万士英《铜仁府志》卷一《方舆志》载有其《拱宸楼记》并诗一首,则亦能文善诗者,非一般俗吏可比。作序之陈扬产则为当地名士珊之子,父子皆进士,时人尝为其建父子进士坊,亦有诗作见存于郭子章《黔记》卷十三《公署志上》。观其卷帙,已大增于前此所修之志,则述事必多补葺,纂修时间则当在万历二十四年张氏到任知府后未久。扬产既为其撰序,则地方贤达必多乐于助力,亦断可推而知之。最晚出者即为士英是书,然总计前后已有四次修纂,盖风气日开,人文日盛,书事记人,不可不载诸典籍,以免一方史事泯寂无闻乎?是铜仁之有志,由来已久,惟旧籍散亡,无从搜讨,明代志书仅存者,不过士英之书一部,亦流入东瀛,鲜少流传黔省。文献无征,令人叹息。即如清人如徐如澍修志,多方搜考文献,竟以为“铜自前明启宇以来,未有专乘”(刘锡荣道光《铜仁府志跋》引)。足证明代铜仁郡志晦隐既久,非特清人殊少引及,即名亦鲜为人知。见闻拘虚,未能博采,揆之古今,均无不引为恨事也。

明代贵州地方志乘,修纂者既多,亡佚者亦多。省志姑且不论,府州志今尚有传本者,不过嘉靖《思南府志》、嘉靖《普安州志》及士英是书寥寥三部而已。文献凋零,同归腐草,佚者固然己佚,存者则应加倍珍宝。则万历《铜仁府志》之幸存于今,岂能不谓为黔中善本乎?

士英是书,帙共十二卷,分舆地、方舆、食货、秩官、学校、祠祀、选举、兵防、人物、经略、艺文等志,经略复分体兴除、安攘两篇,则每志一卷,志亦合十二之数。体例兼取万历《贵州通志》及郭子章《黔记》之长,凡当地固有郡志,无论篇目阙失,或类次不当者,均有所补充调整。通读全书,可见巨纲细目,井然有序,酌古准今,足资法式。凡一郡之要政民风大事,大体已具录于兹篇。而设府以后之文章,甄录尤多,皆历来罕睹之作,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虽民间风俗甄采略嫌不足,依然难厌治史者求详求备之心,而欲研究有明一代地方史地文化,仍为案头不可不备之有用志书也。

万士英之撰是志,议论时采郭子章《黔记》之“蠙衣生曰”,子章乃江右正门重要人物,或士英之学派归属亦与其接近之乎?考志中《烈女传》,作者即以“天植其性,神牖之靈”为事论依据,又尝撰《署府事思南丞陈公去思碑》,详引知府陈以跃之说:“神矣,民心乎?予于是而知诚伪之应异也。诚则一,一则醇,醇则久而逾真,真真相感,无人不孚。伪则我先二,我二则人谁一之,久而感非其质,应非其真,相诈相虞,莫知抵极。王道本乎诚意,固非老生常谭也。”赞同欣赏之意,溢于言表,可见与子章、以跃一样,士英似亦为心学运动中之人物。而子章撰有《黔记》,士英亦纂有《铜仁府志》,或如清人章学诚所说:“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公巨卿,执笔充书记,因而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修老乘,亦其中之一事也”(《文史通义》卷八《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则王门后学学者未必均不留心经世,孰谓仅空谈心性耶?心学人物亦有重视史学者,斯二人皆为有力证据欤?

士英服膺心学,立论多关心风教,然撰志则强调史家“纪实”大义,以为当直承《春秋》传统。即使地方史事“行无奇异,地名不雅驯,难与名封絜长度大”(《凡例》),因其俗不易其宜,随时之义不可不讲,然实记备书,不虚美,不隐恶,史家实录大义亦丝毫不可轻忽,否则后世君子何以详征博考。可证心学派儒家与历史派儒家并非不能合流,而义理、考据、辞章亦可完整统一。

传统史学,见诸《尚书》典谟,开首即有“曰若粤古”,或即发论之辞。《春秋左传》更假君子以评说,均早期史论之体。可见后世史家论赞之体,其所从来者久矣。以后《史记》云太史公,《汉书》曰赞,一部廿四史,纪、传、表、志之末,均各有论赞。而荀悦、袁宏前后《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亦于载事之下,附以评断。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征引典故之后,则附以按語,均论赞之变体,因事而发论。故士英撰《铜仁府志》,远宗历代史家之义,近效郭子章《黔记》之法,或置于文中,或附于篇末,亦多以“士英曰”发论。盖随事评论,直抒胸臆,虽难免明人好作评点积习,未必符合史家尚简要旨,然理多惬当,辞亦明快,仍不失为一家之言。尤其重要者,则为针砭时弊政,关心民瘼,虽乡人论乡事,时或常情见乎辞,然并未以一人之私意为予夺,褒贬议论凛然真切而严正。至于记事载人,如“名宦政绩,必惠政沦浃,久而人思者方录;其年代久远,实政无征,及见荷帡幪,迹涉贡谀者俱不录”(《凡例》),适可见其秉笔记事,多依准史家严正笔法,一皆以人心大道为折衷。而以心学立场撰史,痛恨势利,表彰气节,思有以激励民风习俗,重建地方社会秩序,虽为士大夫精英,终不脱离民间草根社会,读其书亦不难知之,而以为士君子统绪不绝如缕也。

方志之称名,昉于《周礼》,所谓邦国之志,小史掌之,四方之志,外史掌之。先秦舆图与古史,皆影响方志甚深且钜,然其最终定型,仍在宋代以后。明代极重志书,虽边远如贵州,亦有大量修纂,惜亡佚既多,佳记亦少。盖考证之学未兴,辗转稗贩,疏于稽考,时移世异,遂多晦没。即在士英之书,虽稗贩之弊无多,然精审仍嫌不足,则不必为尊者讳也。通观全书,其最为有识者,则为强调“志乃史之余,所以纪实也”(《凡例》),已开章学诚“志乃史体”、“志属信史”说之先河。具见方志即地方之史,亦国史之要删,正史之羽翼,诚如章学诚所说:“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文史通义》卷七《永清县志前列传序例》)。足证志乘之纂修,固不必蹐跼于狭隘之地理范畴,当推廓至更广大之史学世界,兹说已先萌动于明人之著述,章氏则接踵而起,发扬光大之。于是涓涓细流遂汇为大江大河,方志亦由地理附庸而蔚成独立胜国。

余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下乡瓮安鱼河,访得邑绅傅玉书《桑梓述闻》一部,读之即知泛览志乘,亦为多闻掌故之一大要津。以后遍读黔省志书,留心地志之学,以为典籍文献之存佚,或亦关系文化命脉之显晦,何能任其散亡,而不汲汲觅求欤?故于善本秘籍之重刊,尤多关心措意。晚清黎庶昌出使东瀛,搜访中土亡佚古本,汇为《古逸丛书》,厥功甚伟。倘真为笃学躬行之士,必殷然以此为洵。惜嗣后为学,泛滥无归,旁鹜日多,旧记既忘,遑论新知。而精力日衰,目视昏耗,惭已无力董理文献,每叹欲刊未刊之善本甚多,万历《铜仁府志》即为其中之一。今幸得黄君尚文,有志于古代文献整理,毅然以点校士英之书为己任,乃以日本国会图书馆所庋完帙之书为底本,同时参校书目文献出版社之影印本,终穷数年之力而得以付梓。士英书既经点校重刊,则铜仁乃至贵州人文演进史迹,必多得一可资取鉴之善本,而余多年整理珍本秘椠之心愿,亦必假年青同道之手而实现,遂应黄君屡请之盛意,略述原本大要如上,以谂世之读是书者焉。


甲午年正月廿五日谨识于筑垣花溪水心溪梦馆之得其乐斋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