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宁教授参加“2014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

发布时间: 2014-07-16 浏览次数: 42

    2014712-15日,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的组成部分,以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为主题的2014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贵州铜仁梵净山隆重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3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大德高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佛教文化展开学术性研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刘振宁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点击查看原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发言时说:中国不应跟随西方大国提出的以GDP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而更应注重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中国要用好佛教文化来解决中国的生态危机乃至世界性危机,建立以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为标准的东方价值评估体系。

    泰国前副总理兼外长、亚洲和平和解理事会主席素拉杰·沙田泰博士在开幕式上表示:呼吁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认真地表达全世界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生态文明的推进必须要落实到行动和精神两个方面,以我们东方的方式、智慧和佛家的原则,更好地指引我们实现所渴望的生态文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说,佛教是人类生态文明最早提出来的思想之一,和现在生态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在于生态被破坏之后才采取亡羊补牢的思想,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提出生态的说法,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自佛教诞生以来,所有的佛教徒都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保护者。每个佛教徒都是向自然索取最少的,又是向自然回馈最多的这样一些人群,尤其是中国佛教对自然更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刘振宁教授向本次论坛提交了《梵净山域外形象论略——基于英美主流媒体的解读》一文,在会议交流环节中,刘教授就论文的基本要点和学理价值进行了扼要阐述。该文主要从“梵净山本真形象述略”、“梵净山域外形象窥要”、“梵净山域外形象生成根由省思”三个递进维度,对梵净山何以在英美主流媒体视阈和大众心理中呈现出一种阙如情状展开了论析,进而就梵净山的域外形象生成根由进行了学理性省思。

                                                         (供稿  中国文化书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