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君教授参加“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4-08-23 浏览次数: 87

20148月19-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忻城隆重召开。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马国君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作大会交流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名誉主席傅传耀等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会议围绕“土司学理论与方法建构、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土司遗址申遗”诸多问题分四组展开了讨论。会议论文内容丰富,论题新颖,代表了近年来土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土司制度,是我国元明清诸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重要民族管理制度,是我国传统哲学观在处理中央政权与民族地区关系方面的重要体现,对维护古代中国统一、稳定与多民族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引起了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夥,近6年来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就达5次之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会上,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马国君教授作了题为《论元明清时期土司区贡赋与环境的兼容——以贵州及其毗连地带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土司区贡赋概况、土司区贡赋与环境的兼容、土司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等内容展开,认为土司区贡赋的多样性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磨合的产物。这样的历史磨合,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发掘其间的本土管理经验,对今天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大有裨益。报告内容深刻,资料扎实,观点新颖,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此次会上,马国君教授还被推选为“中国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成为该学会的年轻理事之一。

参加此次会议的贵州大学学者还有人武学院徐则平教授、大数据与工程学院李红香老师,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张洁等。他们也应邀在会议上发言,其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忻城莫氏土司衙署、土司博物馆、红河中下游民族文化遗址。

                                                       (供稿  中国文化书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