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成斌博士参加“梵净江口 佛光之城”佛教文化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5-04-27 浏览次数: 363

    2015421423,“梵净江口– 佛光之城”佛教文化研讨会在贵州铜仁江口县举行。参加此次学术会议的省内外专家、学者、法师高僧及各部门领导共150多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青年教师栾成斌博士参加研讨会。

    会议首先由江口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黄霞县长致欢迎辞,与会嘉宾观看了“梵净江口– 佛光之城”专题视频。在为期3天的会期里,与会嘉宾围绕着江口“佛光之城”深层文化内涵、梵净山多元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佛光现象与佛光崇拜、国内外弥勒信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左起:栾成斌博士、广西民族大学黄世杰教授、成都医学院何则阴副教授、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张明副教授

    栾成斌博士提交大会论文:“打造‘佛光之城’的文化枢纽地位及其路径研究”,主要从历史地理角度观察梵净山的文化枢纽地位,得到业内资深人士认可。文章认为,由于梵净山地区自身的区位优势,明清以来的统治者意在将其作为区域文化枢纽而打造,以万历、康熙两朝尤为突出。梵净山佛学的这两次关键重兴,都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为中央王朝边疆治理政策的重要一环。梵净山佛教的根本在于弥勒净土,净土观念的深度研究是当下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而近代以降以太虚、印顺为代表的人间佛教净土思想,可以作为理论借鉴。弥勒净土需要从心灵层面与社会公益层面统筹打造,并具备强有力的文化抓手,具备更宽广的交流视野,吸取已经成熟的运作经验,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契理契机的坚实支撑。

    与会期间,栾成斌博士还与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世杰、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何则阴副教授、铜仁学院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院黄尚文、薛娇等研究人员就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点击查看原图

栾成斌博士与贵州社会科学院黔学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路平教授

栾成斌博士与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释妙荣法师

    在大会发言中,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石超提出,应着重发展休闲健康产业;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茂爱提出,发展佛教旅游应注重传递正能量与运作规范化;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黔学研究院副院长王路平提出,打造围绕梵净山文化圈的建议;五台山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妙荣法师强调,注重佛教内部大法的重要性;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院负责人心举法师认为,佛教是“活法”,不能有局限性,应注意僧才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配合;峨眉山中峰寺负责人定禅法师也强调了寺庙建设与人才培训的重要性;贵州省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政协铜仁地工委主任邓应明发言中认为,以天冠弥勒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佛教文化是梵净山这个古佛道场的灵魂,也是全国著名弥勒菩萨道场的根本基石;江口县政协主席涂晓华作调研发言,提出打造江口“佛光之城”的“九个一”工程,彰显佛教文化的社会效应、信众效应、旅游效应。

    在大会发言中,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原社长兼主编黄夏年提出,打造名山需要一个群效应。在前期的策划中,名山品格要首先定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元素与区域特色;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庄勇教授认为,梵净山地区拥有着原生态民族文化圈、傩巫文化圈、佛教文化圈、红色文化圈四大文化圈交流融汇的区位优势。梵净山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两大关键因素:一是文化,二是生态。文化是梵净山的灵魂,生态是梵净山的血脉。

    此外,在北京中国城镇建设联盟执行主席宋会鸣发言及大会之后的自由发言中,与会人员就“佛光之城”打造的可行性、必要性、定位目标与发展规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互动热烈之程度,用主持人王路平教授的话说,这是梵净山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未之有也。”

图文供稿: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栾成斌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