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峰、栾成斌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272

    2015年4月27日,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为主题的教育部第10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开班。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青年教师廖峰副教授、栾成斌博士分上下两场,为培训班学员作专题学术报告。

    28日下午2:30分,廖峰副教授以王阳明的为政与讲学》为题,以科道案与龙场讲学、宸濠之乱与讲学余姚和平定思恩与最后遗言为主要线索,讲述了王阳明一生重要的经历。通过王阳明与明代两任皇帝之间的恩怨纠葛,分析出王阳明不畏强权,以良知为讲学核心,强调道德良知在黑暗时代的重要道德价值和意义。

    廖峰副教授以《明史》、《明实录》、《王阳明年谱》和《王阳明全集》中的史料为基础,将历史与思想结合起来,从思想史的角度展现了一个不为我们熟悉的王阳明。近年来,尽管阳明学研究如火如荼,但大体上集中在哲学领域,而甚少有思想史意义上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廖峰副教授的学理探讨颇令人耳目一新。而王阳明用其一生所践行的良知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可以沟通之处,这是对实现中国梦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借鉴要素。

     28日下午400分,栾成斌博士为培训班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报告。报告伊始,栾成斌博士首先与学员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随后,讲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特点与发展历程、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价值的实现三部分展开。

    栾成斌博士从儒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世俗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践性、亲切而富于人情味的通俗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儒家这一“身边哲学”的认识,并重点就忠信人格的目标追求、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体用合一的哲学思想论述了儒家的经典内容。接着,报告从法家的兴起谈到黄老之学的实施,并以禅宗为例阐述了佛教进入后所进行的中国化历程。

    在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时,栾成斌博士谈到,中国儒学是自信自强的文化,从孟子所推崇的浩然之气到阳明心学的自尊无畏,一以贯之。接着他以“子贡问政”的例子讲述了儒家对“信”这一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权变智慧、儒学人性的超越、儒学心传之流变。报告还集中概述了近代梁启超、孙中山、吉田松阴等人物的心学观点。在讲述道家文化的现代化价值时,栾成斌博士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家观点出发,认为从个人的处事到国家的治理,均可借鉴之,并举历史人物为例,论证了“不要陷入具体事务的汪洋大海”及“治大国如烹小鲜”简政放权的必要性。以“郭橐驼种树”为例说明,“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的教育问题。栾成斌博士还就“人间佛教”为例讲述了佛学的当下价值,并就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谈了自己的体会。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栾成斌博士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大板块展开,并重点讲述了“静坐拔根”、“事上磨练”、“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量。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的阳明观点。最后,栾成斌博士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如“大学之法”、“学者四失”、“举一反三”、“记问之学”、“一张一弛”、“种德而养心”,举张居正等人事例,认为为人“傲不可长”,“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故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在报告的最后,栾成斌博士就掌握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自信概括提出:一个完美的人性与人格,其至道、至德、至善、至诚的人文关切,必须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两大系统的价值理性、知识理性、沟通理性、社会理性的人文价值相符合,心的能量才能开创其价值。探索中华文化的源头,追溯其文化发展的整体动向,精研中华历史动态的文化进程,用以比较西方文化模式,可以作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共同文化模式;探讨其社会体制、制度和文化系统之社会意识的演化和时代精神的思想变革,可以作为人类社会演变共通的文明态势;探讨其文化生命之思维和文化模式的理性和直观思维所建构的人文典范,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共有之科学与民主的思维模式;了解中华文化的心态和大一统民族国家的意识,可以作为世界民族共生之兼容并蓄的共命慧,以成就多元文化的社会为地球村的模范和典范。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