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峰:以学术为志业

发布时间: 2015-05-28 浏览次数: 1569

 廖峰,中国社科院历史学博士、贵州大学文化书院副教授。

 

 

 

本报记者 赵毫摄影报道

    两年前到过廖峰的书房。那时的书房两壁整齐地摆放着书,另两壁则放着几张椅子,中间则是茶几,上面摆放着点心和零食。记得当时几个老师谈古论今,臧否人物,累了就喝喝茶吃吃东西,然后继续谈。争论激烈时,颇有些剑拔弩张的感觉。

    再次到他的书房,进门就差点一头撞在厚厚的书上。以前空着的两壁码上了书,屋子中间也堆得老高。廖峰需要侧身从书山中穿行,才能坐到电脑前。他被书夹在中间,显得有些局促。

廖峰喜欢看书,也喜欢思考,生活状态正如个人主页的签名:“苦茶庵中坐,品茗谈古今。”当然,他没有时间闲谈,签名还有另一句司马迁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这里多少能窥见他学术上的抱负与野心。

 1以学术为志业

     在廖峰看来,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从大学开始的,因为学校图书馆有大量藏书,再加上网络盛行,各种电子阅读众多,足以满足他的阅读需求。“我们这代人,其实已经完全电子化、网络化了,阅读、写作、材料收集等,若离开网络和现代技术,基本是做不了的。”他有一个2T的硬盘,以及亚马逊的kindle和ipad,里面全是电子书。 

    十年前来贵州大学读书时,学校图书馆连《二十四史》都凑不齐,且恰好涉及到他的研究领域——明史。作为一所211大学,基础性图书不全,廖峰甚至萌生了去意。之所以留下来,则是因为当时中国文化书院的张新民老院长知道这件事后,直接从南京买了一套《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在他看来,书籍是每个学者所必需的研究工具,一如枪之于战士,枪需要精良的,书自然也是。因此,买书时需要关注的是书籍本身质量的高低,至于装帧什么的,虽也关注,但那是次要的。廖峰每天都保证8-10个小时的阅读。“对于专业做研究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付出,想象不出他能有什么成果。”他颇为严肃地说。

    之所以立志于学术,是因为被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所触动:我们社会各种各样的名流很多,但缺乏真正的学者,缺乏书斋里的学者。“为什么? 因为我们关心社会太多,关心自己的文化太少了,所以希望多一些书斋中的学者。”他说。谈及此,廖峰提到了另外两本书。一本是吕思勉的《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学者应该把读书和研究作为终身志业,这也是中国学者的使命;另外一本则是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的《政治与学术》,其中《以学术为志业》一文对当代学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真正具有学术伦理,其实都是受这些前辈学者的影响和感召。正如韦伯所说的,这是学者的天职。”廖峰强调,自己不是一个传统式的文人,而是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

2学术研究要甘于寂寞

    在解构和调侃一切的当代社会,大家娱乐至上,曾经阳春白雪的东西都被砸碎了,从而丧失了自身的领地和界限。最常见的是,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纷纷以普通民众的喜好为标准,而不再那么坚持自身的独立性。对于学术,不少学者也提倡要走近民众,但廖峰不这么认为,而是坚持其严肃性。

    廖峰表示,学术研究需要大量实验,学者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突破。这正如人们所知道的,自然科学领域有大量的实验,但实验并不是每次都成功,可能有九十九次都是失败的,唯有那一次成功的给社会带来了进步。在此意义上说,学术其实是一个浪费人精力、收获很小,但又不得不去做的工作。如果不去做,就意味着在一个民族丧失了去追寻、探求的勇气和能力。

    “你要知道一点,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是一个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但反过来说,一旦成功,它对于人类、社会和世界的意义又非常大。”廖峰说。

    在他看来,当前的社会和高校都面临着一个可怕的现状,那就是研究精神的丧失,很多学者丧失了科研的勇气和精神,成为庸庸碌碌的转述者,而不是探寻者。廖峰表示,就个人来说,科学研究的最大报酬就是科学研究本身——研究以及研究的突破,而不是世俗的名利。

3入学有门径

    廖峰的书大都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对于想要了解史学或进行研究的年轻人,有哪些比较适合的呢?对此,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历。

    “一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我自己在大一时读到该书,由此了解到陈寅恪先生在建国后的人生经历。对一个刚入史学之门的年轻人来说,它树立了一个文化学者的形象,这种影响是其他很多书无法带来的。”廖峰解释道,史学是抽象的,但史学家却很具体,看到这种人的时候,自己就会设定一个目标,深感“大丈夫应如是”。“我建议学生读一些传记,它对个人的人生、人生观的塑造有非常大的好处。”他说。

    另外,廖峰还推荐了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他表示,书里提到了一些现代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想要了解史学或进行研究的年轻人,该书不容错过。

    博士毕业后,廖峰看到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就发出感叹:如果早点看到,那自己的大学十年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他介绍说,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总监艾德勒编了一套西方文化经典丛书,需要说明如何阅读这些经典,于是取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该书提供了四个不同的阅读层次,即:基础阅读、粗浅阅读、分析性阅读、主体性阅读,其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进阶,第四个阶段则涉及到了论文写作,整体上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论进阶。因此该书不仅是一本大学入门书,哪怕是一个教授,都值得再次阅读。“这本书非常重要,只要我教过的学生,都会推荐这本书。”廖峰说。

    对于阅读,他的观点是:当一个人能坐着看书的时候,说明心态已经平和下来了,就此意义而言,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修行过程。此外,当一个人能从庞杂的信息里寻找到有效信息的时候,也就证明他的检索速度和理解速度是在不断提升的,这本身就是成长。在此基础上,个人的阅读收获必然会反映到写作技巧上,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射出不断变化的自己。“个人是浅薄而渺小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汲取营养。”廖峰说。

读书问答

问:您记忆中的第一本书是?

答:《论语》。

问: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答:七八千册吧,没统计过。

问:最近买的一本书是?

答:《顾毓琇全集》。

问:您通常以哪种方式购书,逛书店还是网上买?

答:网上购买。

问:您每个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答:一千左右。

问:您正在阅读的书是?

答:《毛泽东文集》。

问:您的阅读中,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比例是多少?

答:纸质书还是占大半,电子书是便于查阅。

问: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答:《论语集注》。

问: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答:《论语》。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