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

发布时间: 2015-06-05 浏览次数: 285

    2015年6月3日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题为“上博楚简有关孔子师徒的记载及其与《论语》的关系”学术讲座。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及人文学院共同承办,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15年第12期、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第93期、人文学院溪山论道第44期联合邀请。

    讲座由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罗同兵博士主持。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教授、副院长刘振宁教授,以及中国文化书院马国君、廖峰、王胜军、王凤梅、栾成斌、刘荣茂、邓国元、李秋莎等研究人员,人文学院教师王进副教授、宋君修博士及我校研究生、本科生百余人参加。

    在讲座中,郭齐勇教授指出:楚简为我们研究孔门七十子提供了很多资料,涉及众多的孔门弟子。从上博《楚竹书》中所见孔子的仁学与德政思想十分丰富,在《季康子问于孔子》、《仲弓》、《从政》三篇中有大量材料可与《论语》相补充。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由马承源先生主编,陆续出版了九册。围绕这一批新出土资料的讨论,已成为海内外汉学、文字学、简牍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的热点。学科交叉推动了先秦思想的研究。上博楚竹书大都用楚文字抄写,流传于战国末期的楚国。数据所记录的“孔子曰”或“闻之曰”,为流传过程中的传播者所信实。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孔子之言,也被战国末期(时间)荆楚(空间)的诸受众(口耳相传)视为孔子的言论或思想。

    今人研究孔子与孔门弟子,受疑古派影响,局限以《论语》、《史记》为据,实际上《左传》、大小戴《礼记》、《说苑》、《孔子家语》、《韩诗外传》中的材料都可参考;河北定县出土竹简《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等,其中《儒家者言》很可能是《家语》的原型,被学者称为竹简本《家语》,而《哀公问五义》见于《荀子哀公》,又被收录于《大戴礼记》和今本《家语》中。此即证明《家语》伪书不伪,其资料自有渊源。因此,史料的扩大,有助于学术界理解在春秋末至战国末确实起过作用的孔子与七十子的思想。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竹书中的儒书与定县竹简有异曲同工之妙,进一步丰富了对于孔子与早期儒学的认识。

 

    在讲座中,郭齐勇教授认为,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与颜回、子路、子贡的对话与故事也十分有趣。上博竹简中有关孔子与七十子的对谈与故事,似乎介于《论语》与汉代儒家杂说《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诸书之间,不如前者精炼、准确,又不像后者铺陈太过。这些可能就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作品。上博简中所涉孔子与七十子的数据,至少有一部分与《论语》中的某些章节具有相关性,有的似乎是其演绎与展开,扩展为较完整的、有场景的对话或故事。

    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综合《君子为礼》的前三段,是孔子与颜回之间关于礼的对谈。在其中,孔子是主角,颜回是配角。前两段文字较完整,师生之间对谈的场景逼真,彼此的言行与身份相配,特别是学生礼貌周全。通过与《论语子路》、上博《仲弓》相关内容的孔子对谈者为什么是仲弓而不是颜渊?在此问题上,宁可相信这是在早期儒学传播史上发生的歧出现象,把仲弓的故事迭加到颜渊身上。如果把《论语》所见孔子与时人、弟子的对谈、故事,作为七十子早期后学口耳相传、辗转记录的结果的话,那么,上博简相关内容很可能就是战国中后期儒者的口耳相传、辗转记录的结果了。

    郭齐勇教授提出,上博简第五册《弟子问》、《君子为礼》中有关于子路、子贡等人的故事。很多研究者认为,《君子为礼》的部分竹简应与《弟子问》合为一篇,合在一起研究。学界倾向于认为:各竹简之间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主题,而是单个的、孤立的、有各自具体情境的对话录。但这些简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它们和孔门师徒相关。

    从上博简关于孔子与子路、子贡等弟子的材料来看,大多与《论语》有关,且都有所发挥,的确丰富了《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就对话的拓展与故事性而言,有关子贡回答子羽,神圣化孔子的对话显得格外传神,而有关孔子听闻子路遇难的故事性、场景性,则不如《孔子家语》等的相关记载。可以揣测,上博简的有关材料似乎是介于《论语》与《家语》之间的。

    关于《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五章,讲述了一个故事,即: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等同游景山,登高眺望,心旷神怡。孔子让各位谈论志向与愿景。子路、子贡、颜回各抒发一番,最后孔子总结,褒奖颜回。

    与《论语公冶长》章相比较,《韩诗外传》的上述故事汪洋恣肆,似乎是《论语》上两章的嫁接与歧出。这个故事中没有曾皙、冉有、公西华等角色,把冉有、公西华的思想言行综合给了子贡,把曾皙的思想言行给了颜渊。故事的创造性,是对颜回的思想与事功、内圣与外王的两方面有很大拓展,把颜回的政治抱负、治世能力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论语》与上博简中,找不到颜子如此的长篇议论。而且,在《韩诗外传》的这个故事中,颜渊上升为主角,孔子下降为配角。这与上博楚简《君子为礼》、《颜渊问于孔子》所载孔颜对话也有很大区别。这应当是后世的文学创造。

    总体来看,早期儒学传播的过程中,孔子与七十子,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的对话与故事,往往会发生郢书燕说、张冠李戴、添加、傅会的情况,场景、人物、事件、语言,可能会相互混搭。时间越长,传播内容的失真状况就越大。

    在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数据记载孔子与高徒之间的对话与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论语》、《孟子》、《史记》,准确深刻,言简意胲;第二类是《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有很多故事、对话、杂说,但仍是儒家话语,似是汉代及此前不同时代的儒者对孔子与七十子的发挥,讲述中不免有傅会之处;第三类则是道、法家的借用,如《庄子》、《淮南子》、《列子》把孔、颜讲成道家人物,《韩非子》把孔子等描绘成法家等。

    上博竹简中有关孔子与七十子的对谈与故事,似乎介于《论语》与汉代儒家杂说《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诸书之间,不如前者精炼、准确,又不像后者铺陈太过,可基本判定为战国中后期的儒家作品。

 

文: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