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阳明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5-07-01 浏览次数: 747

    2015年6月29日下午,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组织举办的“阳明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在中国文化书院传习室举行。此次座谈会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国际著名哲学家、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领导、专家、学者有贵州大学副校长张覃教授,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杨德俊先生,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仁厚教授,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庄勇教授,人文学院暨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张明、王进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刘振宁教授及罗同兵副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马国君教授、廖峰副教授、王胜军副教授、邓国元博士、栾成斌博士 、刘荣茂博士等。座谈会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教授主持。

    贵州大学副校长张覃教授首先致辞,特别对成中英先生能够莅临贵州大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到由衷的荣幸。随后张覃副校长就贵州大学及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学术研究成果和一些不足之处做了简要介绍和说明。

    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从阳明心学讲到本体论,讲到自然生态。他认为,阳明心学从形上本体出发,到提出“良知”之说,再到“致良知”及“知行合一”,是将天、地、人三才相结合;“良知”就是本体,我们要“正本体”,也可以用“良知”来匡正人类;“致良知”就是本体与方法的统一,要“知行合一”,要认知“同一”,也要承认“差异”;扎根于宇宙本体的阳明心学,是从本体来感知现象,通过人性的转换来实现,具有客观的依据,又可以用经典来加以映证,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因此,阳明心学即精神哲学才是第一哲学。

    修文县文广局原局长、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杨德俊先生就修文县政府及阳明文化研究会正在从事的关于阳明文化研究的几项工作做了详细介绍。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关于阳明踪迹的考察研究、“黔中王学”的资料整理、阳明像的收集整理、阳明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会议等。他希望能够把这些资料详尽的整理出版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研究,从而避免部分专家学者缺乏实地考察而偏听偏信、信口开河,以致误导。

    人文学院院长庄勇教授在座谈中谈及自己对成中英先生的仰慕和敬佩之情。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张明就贵州大学在对阳明文化研究上的一些学术成果和研究情况做了详细介绍。他通过对王阳明生平及时代背景、龙场悟道及意义、阳明心学影响等几个方面,详尽地展示了贵州阳明学的发展脉络,并通过梳理阳明文化在贵州的学术传承,论证了贵州大学与阳明学的内在精神联系和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学统。

    座谈会最后,成中英先生就王阳明、阳明心学、良知学、心性学、本体学等谈了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历史性的,更是创新性的;王阳明先生在贵州悟道,反映了阳明先生在特殊遭遇之下的一种光明、天地的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创新和磨练,是在行动中追求一种扩大的世界观;阳明“良知”之学,反映了对光明的不断追求,具有一种良知的心态;阳明学从本体出发,将良知转化为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良知;“良知”发展为系统的“良知”之学,是一种认知本体,是一种天地之道、生命之道,是对孔孟儒学精神的发挥,是一种内在的超越。

    他认为,“知行合一”体现了从“良知论”到“良知学”的发展,体现了人、本体、人的自我意识及人的行为实践的结合。“良知”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要把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良知”统一起来;“致良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要把本体、宇宙、心性、意志等结合起来,用“良知”的智慧做人办事;“良知”不仅是本体,同时也是本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可以以“良知”为基础,实现现实致用,在应用中去“致良知”。

    发言最后,成中英先生还特别肯定了贵州在阳明文化研究上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他希望贵州在阳明文化研究上不仅要彰显自己的独特性,还要在独特性中彰显一般性。

    18:30分,座谈会在愉快、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专家学者在文化书院“合一亭”前合影留念。

 

文: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图: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