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7月12日,第四届“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学术年会——“全球化时代的内外观”在重庆大学举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廖峰博士应邀参加。会议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暨经略研究院主办,共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埃塞克斯大学、墨尔本大学、国务院发展中心、观察者网、新浪历史频道等海内外30多名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路。国内著名学者江涌、宋小庆、高梁及外国学者魏明等人参加该会并作发言。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经略研究院揭牌仪式。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推动当代世界秩序演变的先锋力量,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主动适应和运用当代世界的“内”“外”关系新变化来推动自己的议程。以《经略》网刊为平台的青年学者们,通过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形成面向公众的评论或面向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政策分析报告。《经略》团队与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合作举办每年一届的“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四届。
本届研讨会共发表论文22篇,分为儒学古今、重构政法、媒体批判、民族边疆与政经新论五个主题,就世界秩序演变、中国百年道路的展开以及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等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廖峰博士提交论文为《新儒家能够领导中国现代化吗?——论梁漱溟乡村建设与儒家宪政》。文章认为,近30年来,大陆新儒家通过告别革命,重新书写晚清民国的历史,认为晚清民国士绅阶层的改良运动,可以构建稳定的现代政治制度,这套理念被蒋庆和秋风总结为“儒家宪政”。如果观察其基本的观念,并不超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比考察梁漱溟与毛泽东两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就会发现乡村建设与儒家宪政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有土地革命和民主建国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评议人点评及大会总结,可以看到青年学者对于中国历史传统、当代社会与未来中国等问题的热切关注,通过历史问题的梳理获得中国治理的经验,通过对于当代问题的反思,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这是青年学者共同关切的问题。通过理智和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中国未来的方向。
图文提供: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