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 www.cutv.com;多彩贵州网
8月8日立秋,孔学堂举行了一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仪式——“时节·礼”立秋感恩大地。仪式由祈福乐颂、礼赞大地、礼书立秋三个篇章组成,表达了人对自然、对大地的敬畏之情。
感受传统节气魅力
活动开始,大家起身站立,神情肃穆,手持麦穗,在主礼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先生的带领下,齐声朗诵著名作家、书法家戴明贤先生特别为“时节·礼”撰写的赞文《立秋词》:“今日逢立秋,秋自今日始……”
在古琴老师唐锦的带领下现场合奏时节古乐祈福。最后,6名学生在书法老师杨伟勇的引领下,书写杜甫为立秋而作的五言古诗《立秋后题》。在响亮的朗读声中,在袅袅青烟的香气中,大人孩子皆神情肃然,整场仪式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为了加强市民的互动性,“立秋”仪式结束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趣味的互动游戏:“秋忙会”,参与者自带小礼品进行互换;“盖章集戳”,参与者在现场指定地点“登记”后,获得一本“时节护照”。在现场设置的盖章点,为参与者盖上富有传统特色的“时节戳”;还可现场感受“啃秋”习俗:吃西瓜。
五年级女孩吴虞璐和父亲参加了此次活动,她父亲吴云说,带孩子来参加“时节·礼”活动,就是带她感受传统文化。据介绍,小虞璐业余时间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书法和古筝。
活动当天,孔学堂文化发展(贵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孔学堂文化公司)与贵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达成“时节+”战略合作,共同推出“时节+”系列活动。
签约仪式上,孔学堂文化发展(贵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萧然透露了活动背后的一个故事。他说,“时节+”的活动起源于自己与女儿的一次聊天。两年前,萧然问6岁的女儿:你觉得什么时候最好玩,本以为女儿会如自己小时候说的那样:过年。没想到女儿说:圣诞节最好玩。“除了圣诞节呢?”他追问。“万圣节。”“除了这两个节之外呢?”他又追问。女儿努力地想了一下,说:“那就复活节吧。”自此,如何发展传统节气,使之变得更受欢迎,便成了萧然的一个心愿。
萧然说,第一次“时节·礼”活动算是测试版,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玩的活动,这些活动会扩散到生活中,更具参与感,使得“时节·礼”成为贵阳市的一道城市风景和城市仪式。
张新民:回归自然回归真性情
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先生。张新民说,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文明,都离不开自然。自然的四时变化,都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尽管工业文明时代,人们逐渐远离了自然,也遗忘了自然,但工业文明本身也离不开自然。因为,如果地球不存在,那工业文明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建构。因此,工业文明不能破坏自然,而是只能依托和顺应自然来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疏离了,我们对自然的变化,对四季周期性的循环,都逐渐疏离了。”张新民说,但如果要回到人的真性情,还得回归自然。自然就是天地变化,四时循环,它的变化规律就体现在四季的轮回,所谓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对生活来说就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离开了某一个时节,人类都无法生存。以立秋来说,只有在此时收获,然后才能进入冬藏,度过万物不能生长的冬天,迎接新的一年。
“人和自然有同样的生长规律,人无法离开自然。”张新民说,恢复传统文化,就是要从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入手,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节气着力,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生活,感恩赋予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
作者:赵毫 编辑:郭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