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1月2日讯 10月31日,由华本机构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家国学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学名师与企业领袖一道共同探讨“中华文化与企业创新”。著名儒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接受了新华网独家专访。

著名儒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
关于中华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张新民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在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资源,其中也包括以商人和商业有关的思想。
据他介绍,在明代商人不断士大夫化,士大夫也有商人化的,商人在明代的地位是大幅提高。像讲诚信、人的心灵创造性、商业道德等这些对企业都有好处的。历史上还涌向了大批的徽商、晋商,信义满天下,经营活动遍布天下,成功的典范很多。
“像这样的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是可以为现代企业精神服务的。”张新民称,要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精神,走出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在管理、制度创新上要走出中国特色,一定要忠于传统文化。“当然不是直接照搬,通过吸收消化进行不断完善。”
过去,中国也丢失了很多传统文化,像日本、韩国等邻国都或多或少传承了下来,因此我们也要左右瞻顾,一方面看发展学习它们好的经验,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来发展国家,丰富一个民族的精神物质产品。另一方面,要搭建好文化平台,与周边形成更好的沟通互动。
张新民表示,做一个真正的儒商其实很难,它有价值关怀和道义关怀。它要把仁义引入来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引导人们朝着道德性的方向发展。基本就是通过个人的善转换成社会的善,最后形成一个人类社会的大同,这是一种向往。
他坦言,创业是很艰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让每一个人的天性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说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寻找它发挥的空间,但从客观来讲,社会要提供机会:创业、就业、发展。
“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让人珍视生命、对道德充满信心,要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张新民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