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晚7点,第28期研究生“通识论坛”在人文学院217会议会议室举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青年教师栾成斌博士担任主讲人,作了题为“国学的基本内涵与价值”的主题报告。贵州大学生态民族学博士生胡展耀主持论坛。生态民族学博士生左振挺、银兴贵、马静以及民族学硕士点部分硕士生参加了论坛。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我们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栾成斌引用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一段讲话,作为本次论坛的开始。
随后,栾成斌主要从国学的发展流变与基本内涵、如何理解国学的价值、如何实现国学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在阐述国学的发展流变与基本内涵时,栾成斌主要从先秦诸子的“和而不同”,到秦汉时期的文化整合,儒学人性的超越,再从汉学到宋学,佛学的中国化、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至近代孙中山的心学观、明治维新与阳明心学的结合等过程的发展演变,逐一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它们各自的内容,以及对国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剖析国学的现代价值时,栾成斌主要从中国儒学是自信自强的文化、人间佛教的社会应用(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道家文化的现代化价值以及科学理性与文化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列举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生动实例。
在论及如何实现国学的现代价值时,栾成斌认为,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四个方面来理解。勤学,修身以恒,变化气质,有志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青年应根据自己的基础与兴趣,选择好个人修身的切入点,久久为功;修德,静坐拔根、事上磨练,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才,必然是有超出常人的品性和一种稳定成熟的气质,这样才可能在纷乱繁杂的事务中显出过人的能力;明辨,主要包括人性平等、得道与权变、久而敬之、文化整合与文化超越、文明以止的文化观、人性的人文化和人性的自然化等几个方面来理解人性、文化;笃实,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也是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表现,随才成就,知识打通,便可做到一张一弛,种德养心,立志专一;同时,也要谨慎千言万语,傲不可长,“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栾成斌最后强调提出,要掌握文化资源,绸缪中国未来。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是两个大系统,一个民族国家能够代代生存,本身便具备对此两大系统的适应、挑战和回应。天地人的自然规律、生命法则与文化生命的创造能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一个完美的人性与人格,其至道、至德、至善、至诚的人文关切,必须与两大系统的价值理性(善与仁)、知识理性(道与义)、沟通理性(诚与礼)和社会理性(德与智)的人文价值相符合,心的能量才能开创其价值。
在论坛的互动阶段,与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围绕此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马静表示,栾成斌博士的报告,不仅为我们系统介绍了国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国学的价值,对我们做好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左振廷认为,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尖锐的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国学传统中汲取有益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古人有关宇宙、自然和生命等的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理解生态问题的本质,找寻生态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
最后,胡展耀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国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传统,是有关我国古人对自然和人文各领域传统知识的系统总结。国学并不是死的学问,而是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知识和智慧。他认为,在人类物质需求不断膨胀的今天,我们应当多了解和学习国学,多思考并传承优秀的传统,培养性命双修、具备科学与文化素养及情怀的国民性格。
文:侯德忠 图:陶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