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下午,中国书院学会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莅临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以“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主讲贵州大学2016年第5期(总第306 期)文科讲坛。此次讲坛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大学-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联合邀请,为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第100期、阳明学院“阳明大讲坛”2016年第3期、人文学院“溪山论道”第51期。
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贵州大学-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清教授主持。贵州大学校长助理、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贵州大学-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艳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刘振宁,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王胜军、廖峰、邓国元、栾成斌,人文学院邓国宏等老师以及来自阳明学院、人文学院等的本科生、硕士生参加讲坛。

讲座中,朱汉民教授从当前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和道德缺失这一现象讲起,认为当代社会应该并且需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朱教授首先向大家阐释了“士大夫”的内涵。认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的阶层,他们身兼知识分子与行政官僚的双重身份于一身,承担着文化创造、行政管理和社会教化的多重责任。阶层的独特性使士大夫在对自己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的高度自觉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士大夫精神。中国古代丰富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均是一种士大夫精神的表达。
朱汉民教授从“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率性自由”的士大夫精神、“圣贤气象”的士大夫精神和“圣贤兼豪杰”的士大夫精神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士大夫精神内涵的发展演变。

朱教授认为,不同的时代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士大夫精神。奠定士大夫精神基础的是儒家思想与学说,而儒家之道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的社会与文化焦虑。士大夫们希望建立一个和谐与美满的社会,主张“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即“仁道”,是一种文化理念,主张仁者爱人,人与人是一种相爱的关系,希望以忠恕之道,重建社会理想。道,一方面是文化理想、社会理想的价值本体,即:人道;另一方面又是自然法则、宇宙法则的规律本体,即:天道。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主张“天人合一”。道,成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目标和精神支柱。
东汉党锢之祸后,士大夫追求“澄清天下之志”,敢于与黑暗政治势力抗争,通过“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行为坚守道德底线便是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士大夫精神。魏晋时期,追求率性自由的个体人格精神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士大夫们的共同追求。宋代的士大夫精神,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圣贤气象”,即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有个人的身心自在,在具有深切忧患意识的同时又不能放弃闲适的心态,在坚守道义情怀的同时又具有洒落胸襟。至明清时期,倡导“圣贤-豪杰”则成为士大夫的自我期许与自我追求,这也是这一时期所表现的士大夫精神。

最后,朱教授提出了“士大夫精神”的现代意义。他认为,士大夫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继承和弘扬。近代以来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军事救国等思潮为标志的近代化运动,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得到弘扬紧密相关。首先,士大夫精神体现着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其次,士大夫精神体现着追求人格自由与尊严的精神;再次,士大夫精神体现着执着又超脱的精神;最后,士大夫精神体现着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的精神。
他认为,当代中国仍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个人与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与困局,需要当代人特别是社会精英从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中汲取精神营养,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坚持社会责任、忧患意识、道义情怀的同时,又要具备一种超脱的精神、处世的情怀;应该将道德精神、价值理想、文化理念,与事业开拓、现实需要等紧密结合。

讲座最后,朱教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交流互动。朱教授心怀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使现场同学深受感动,受益颇丰。听讲同学纷纷表示,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努力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格自由与自尊、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的社会栋梁。
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 戴铭 图:陈恒 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