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发布时间: 2016-04-25 浏览次数: 413

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烙上贵州印迹  

“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2016年3月29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承办的“松梅月坛”2016年第一期在贵阳举行。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编者按 3月29,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承办的“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省文化厅、省社科院、省社科联、贵州日报社、当代贵州杂志社、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交流。紧密结合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贵州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贵州人文精神作了深入系统的研讨交流,为贵州人文精神提供理论支撑。现将专家发言整理摘要刊发

 

李裴(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立足贵州深入研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李裴讲话。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杜朋城 摄 

    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成一个概念,是个创造,凸显了贵州文化底蕴和多彩元素。“天人合一”妇孺皆知,“知行合一”是明代先贤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进而对我国乃至东亚历史文化进程、民族性塑造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学问、大智慧。这一概念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是探讨贵州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和旨归所在。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这八个字,就让世人知晓这是贵州的,是足以让贵州人自豪的。

  立足贵州深入研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或可从四个层面考虑。一是其理论性。重点清晰概念属性,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界定。运用和理解上要始终清楚——“天人合一”是理念,“知行合一”是准则。二是其历史性。贵州历史进程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贵州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成,这种历史的规定性决定着对“两个合一”的集体理解。三是其时代性。责无旁贷地要围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时代使命,使之成为激励贵州自信自强的精神动力。四是其创新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谈阳明文化、讲文化自信的要求,厘清文化渊源,坚持文化创新,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创造性地转换、创新性地发展,使之成为支撑贵州创建“精神高地”的核心价值。

 

徐圻(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理事会理事长):贵州人文精神突显的是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理事会理事长徐圻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在贵州历史上,“天人合一”是贵州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比较朴素的观念,而“知行合一”是在王阳明先生的教诲与影响下,逐渐在贵州知识界形成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准则。这两个“合一”,经过世世代代贵州人的价值认同和身体力行,在内涵上构成了贵州的“人文精神”。当前要做的是,挖掘、解读、大力弘扬这种人文精神,使之成为贵州各族人民精神上的 “公约数”,同时成为彰显贵州文化特色的符号。这对于树立贵州文化新形象,提升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自觉,恰逢其时。  

  可以用三个“对子”来深度解读“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的涵义:“天人合一”可分解为“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自然与人为的统一”、“生态与心态的统一”;“知行合一”可分解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良知与德行的统一”、“道义与事功的统一”;结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伟业,来彰显贵州的人文精神。  

  突显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是弘扬贵州人文精神的时代意义。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还是文化理念、个人心理,讲求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天与人、知与行、客观与主观、生态与心态、良知与德行、道义与事功等等的“合一、统一”,说到底是要达成精神世界的和谐状态。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定位人的欲念及其表现方式、满足方式,也就是怎么来理解什么是健康、合理、幸福的生活方式。我们今天在贵州提倡“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就是要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超越、当下诉求与长远发展、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达成一种相对的、持久的平衡。 

 

谢一(省委讲师团团长):科学把握和大力弘扬贵州人文精神特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谢一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贵州人民在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历史积淀形成的,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和自觉遵循。它具有独特的贵州特质:一是不惧困难。吃苦耐劳、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坚信“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是贵州人天生特质。二是和谐共生。天地人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多民族和谐共居,多元文化融合共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贵州人的骄傲。三是敢为人先。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体现着贵州“咬定青山”敢想敢试、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四是开放协作。开放协作、互惠共赢,是贵州过去和现在不断取得发展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五是团结奋进。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作为一个整体,上下齐心、众人合力,知行合一,是贵州进步的力量源泉。优秀的贵州人文精神,是贵州历史积淀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底蕴,更是贵州正在形成的、时代所要求的、引领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为力、转化为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徐静(省文化厅厅长):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彰显贵州人文精神

 

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近期,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和贵州人文精神,成为两个最具贵州文化时代感的热门话题。而我以为,两者的时代性,正在于两者的内在一体性。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需要外在彰显,这个外在彰显能否到位,必须对贵州文化的外在表现有深入的理解。我的理解,“多”与“和”是贵州文化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为什么会有“多”,主要是贵州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之国家历史文化对贵州地域的叠加影响,铸就了贵州文化中的“多”,表现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等交相辉映。为什么会有“和”,是因为历史上贵州各族人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积淀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同时王阳明在贵州悟道,奠定了“知行合一”的心态观。

    因此,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彰显贵州人文精神,立足于贵州的人文精神来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统一于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大文化担当中。这就注定了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贵州文化建设成为有效彰显贵州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对全省社会思潮、社会心态、社会风气的走向产生强有力的引领功能,不断激起全体贵州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点燃全省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激情,激活贫困地区人民治贫扶贫脱贫动力、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吴大华(省社科院院长):把贵州人文精神锻造成“撬动”贵州后发赶超的精神杠杆

贵州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贵州提出,“十三五”时期将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紧密结合贵州发展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丰富和发展其时代内涵,挖掘其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将其凝练提升为战胜困难的品格要素,锻造成“撬动”贵州后发赶超的精神杠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宇宙观、伦理观、生态观。而在当下,“天人合一”更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季羡林先生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弘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对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立省之本,“天人合一”应当成为贵州全省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我们更加自觉地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守住守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天人合一”理念将引领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知行合一”则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蕴含的正是一种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敢于任事的实干精神和实践品格。《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体现为自力更生、奋发向上、革故鼎新、勇猛精进的实干精神、无畏精神。“十三五”时期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阶段,尤其需要发扬这种实干精神和大无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知行合一”精神的内涵,不为困境所惧,不为艰难所阻,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用勤劳双手创造出贵州经济社会的美好明天。

 

包御琨(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提升“内动力”和“软实力”

 

贵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包御琨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总结、提炼、培育、弘扬、践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全民素质,凝心聚力,推动我省后发赶超、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内动力”和“软实力”。

    加强贵州人文精神建设,要结合贵州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不断探索和丰富贵州人文精神的内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唱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主旋律,要增强号召力和感召力,充分展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内在魅力,要与时代、与当下、与实践相结合。贵州人文精神重在弘扬,要把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抓好“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社科名家上讲坛”“甲秀视线讲坛”等活动。要突出品牌效应,发挥好“人文社科示范基地”建设、“社科理论走基层”等品牌的引领性作用。推动贵州人文精神在贵州各族人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为力、转化为果,不断增强全省干部群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攻坚、奋力跨越。

 

赵宇飞(贵州日报社社长):坚定不移地锻造贵州人文精神

 

贵州日报社社长赵宇飞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提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贵州人文精神,我认为是非常准确的,这八个字精辟的反映了贵州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把“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联系在一起来慨念表达贵州人文精神,具有创新的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文化地理学认为,地表、地理环境、条件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对气候、交通等因素产生影响综合形成了区域的文化差异。江浙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等均如此。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特殊的风俗习惯,从而影响到贵州人的性格,进而形成贵州独特的文化。

    千百年来,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天、地、人和谐共生,多民族和谐共居,人与人和睦相处,多元文化融合共进,很好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明代先贤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历史机缘及其所形成的哲学思想,对贵州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对贵州人的价值观念和性格品质的形成,影响很大。

    贵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历史的渊源可追溯,而且有现实的实践基础,准确地反映了历史文化的积累、传承,体现了贵州上下的追求和向往,其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特征更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

    我们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就是要与时代、与当下、与实践相结合,把它内化为我们“谋事”要坚守的理念和“做人”要实践的原则,锻造成“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后发赶超的精神杠杆。

    对贵州人文精神我们也要用“知行合一”的态度来对待它。谋定之后,行且坚毅。我们确立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贵州人文精神的共识后,就要坚定不移地来锻造它、建设它。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它,形成一批对贵州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创新成果;要进一步努力践行它,把贵州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言与行的统一关系;要进一步多元呈现它,用好的形式、载体营造必要的氛围,多元表达贵州人文精神。例如,通过标牌、文创产品的设计,在中小学地方教材中有具体的体现,等等,真正做到随处可见,家喻户晓;要进一步广泛传播它,持续不断地多渠道多方面多方式地做好传播。让贵州人文精神广为流传,耳濡目染,使之真正成为贵州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特征。

 

蔡永生(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全面理解贵州人文精神的根据及意义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蔡永生。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提出贵州人文精神的定位集中概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这是新理念、新论断,为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第一,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概括为贵州人文精神,有充分的根据。首先看“天人合一”的根据。一是传统文化的根据。纵观中国哲学史,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尽管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在“究天人之际”时,更为关注人与自然的统一。二是贵州的自然生态根据。贵州的自然生态折射出“天人合一”。山水延绵、山水相依,青山绿水相映,人们依山而居、傍水而存。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众多的自然信仰、禁忌习俗、节庆活动、饮食习惯,都渗透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念。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我省“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辩证法”思想是相契合的。人与自然具有对象性关系和相互作用。其次看“知行合一”的根据也有三方面。一是传统文化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贵州有着特殊的创造地位和长期的深远影响。二是贵州的现实根据。贵州人民重视学习知识,坚持理论武装和指导,同时重视实干苦干持续干。客观认识省情,奋力后发赶超,决战同步小康。贵州的知行统一实践的精髓就是弘扬崇高精神“干”字当头促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概括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知行合一”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是相契合的。第二,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概括为贵州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指示精神,促进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需要;其二,这是建立贵州“精神高地”,凝心聚力,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其三,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统一的需要。

 

奚晓阳(当代贵州杂志社总编辑):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凝心聚力

 

当代贵州杂志社总编辑奚晓阳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提出,是实践的需要,是理念的创新,为贵州发展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人们通常是在不同场合用到“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且多为分开使用。联在一起后,其内涵、价值、分量、作用、张力、影响都有新的变化,既是理念又是准则,正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文,简言之即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心灵的需要精神的寄托情感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寻求。人文精神,通常认为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成风化人凝心聚力,需要深入认识其历史渊源,创新性的研究其新的内涵外延,古为今用,与时俱进;需要充分凸显其人文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阅读碎片化……人文的引领和支撑更显必要;需要紧密结合贵州发展实际。在“十三五”决战决胜时期,贵州坚定不移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认真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不断构筑“精神高地”,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深入推进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等重点工作,尤其需要全省干部群众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秉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贵州人文精神,有助于全省干部群众更好地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增强认同感自信心,更好地修身养性,为实现贵州新跨越凝心聚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张新民(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说之我见

 

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一”应该如何解释?我以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主要是指“本体”。“本体”是整体,也是大全。“一”既可转化为“多”,“多”也能会通为“一”。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看,“一”既涵盖了“天”,当然也囊括了“人”;就人的存在状态及生活生产方式言,“一”必然统摄了“知”,同时也包含了“行”,否则便不符合整体的逻辑,违背了大全的周延,谈不上什么“本体”,更不用说“本体”的展开了。因此,“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换成另一种表述方式,也可说是“天人不二”、“知行不二”。无论“天”“人”或“知”“行”,相互之间一旦分裂或冲突,即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疏离,人自身存在方式的异化。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则主要指良知之“知”与良知之“行”,当然也可说是德性之“知”与德性之“行”,必须注意的是,良知在王阳明那里为人人所固有,因而也与“天人合一”之“天”相通,可称为天良、天德、天理——良知即是天德,良知即是天理。而人的一切后天的实践行为,就是充分地发挥和实现人性先天固有的善,维护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真性真情,并将其活化为实践界的道德行为,点化为人人均可以参与的文明礼义活动,最终杜绝一切有违天道和人性的虚假、丑恶和粗鄙,如果说“天人合一”理念的落实体现了生态伦理责任的主动承担,那末“知行合一”准则的践履便展示了人伦道德责任的自觉承诺。从根本上讲,贵州山川壮丽秀美,气候温润宜人,人民质朴勤劳,文化丰富多彩,不仅在生态结构上做到了“天人合一”,体现了人类生存或生活应有的价值理想,而且在实践方式上也做到了“知行合一”, 展示出存在与创造应有的人格风范,值得作为人文精神加以提炼总结和发扬光大,从而更好地建设可为各国民族示范的诗意地栖居的家园。

 

王晓昕(贵阳学院教授、贵州省阳明学会会长):两个“合一”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贵阳学院教授、贵州省阳明学会会长王晓昕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当我读到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培育‘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时,眼前为之一亮。一方面,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精华,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它又与贵州的历史与现状有着密切正相关的、从理论上需要解决、实践上需要落实的重要议题。

    “天人合一”,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我省生态文明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朱熹认为“天”有三重含义,我们可以扬弃其“主宰者”的含义,取其“苍苍者”与“天理者”二义。“苍苍者”即是自然之天,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天理”原是指先验的道德律令,做人需要与天理达成一致,人必须具有和符合于德性,这是天人合一的又一层意思。但是这个德性的存在,王阳明与朱熹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认为,这个德性是存在于人的本体之心,是所谓天德良知,是内在于人心的东西。所以,王阳明的人与自己的良知的和谐一致的提法,是“天人合一”命题的又一种表达方式。

    “知行合一”,作为我们贵州的人文精神,我们具有话语的优先权,虽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而渐趋成熟的,但它是在贵州起步和创立的,这一点无疑非常重要。“知行合一”主要讲的是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对于今天以德治国、以德治省,无疑提供了极为有益的价值和启示。不过,在具体地以知行合一范导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以使“知行合一”的落实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方面,冯友兰先生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的“四境界说”,无疑给我们以启示。

 

漆明春(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弘扬贵州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漆明春发言。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全面小康不仅有物质层面的目标、任务,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在要求。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对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构筑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二,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是推动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精神动力。贵州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也凸显出精神层面的匮乏。没有内在的精神自觉,没有广大干部群众主体精神的充分释放,无论多么巨大的物质帮扶和项目支撑,都是徒劳无益的。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挑战贫困,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体精神;有助于激发干部群众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和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基本思想并不矛盾,既有基本观点的一致性,又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强调人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都把人与日然的和谐共生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强调能动改造自然;“天人合一”思想 不仅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还把其视为有生命、有意志、有情感的精神对象,寄托着人们浓郁的乡愁。马克思主义知行观与“知行合一”观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更强调社会实践对道德提升的重大意义;中古传统哲学的“ 知行合一”思想更关注内省、慎独等德行的自我修养,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二是贵州人文精神必须植根贵州大地,面对广大群众,坚持大众化的基本价值立场。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应该走出书斋,走进工厂、走进田野,走进军营,走进广大百姓的心灵深处,成为推动贵州伟大变革的强大精神支撑。

(编辑:冉阿建)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