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家园——杨德俊先生《龙场阳明文库》首发式感言

发布时间: 2017-01-13 浏览次数: 201

    寒冬腊月,欣喜地跑向几十公里外的花溪,参加省儒学会、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修文文化部门联合为杨德俊先生举办的《龙场阳明文库》首发式座谈会。学术界让人景仰的前辈端坐于堂内,德俊先生那刚出炉的三本书摆放于案桌之上,引得新闻记者举起相机拍个不停……。龙场的后生们赶过去,教授们的弟子赶过来,聚集一堂,再次掀起阳明热。众人在分享中透出欣慰、祝愿乃至忧虑,纷纷探讨阳明学的贵州道路,令人感慨不已。

首发式现场

    五百年前,大儒王阳明先生来到贵州龙场,在“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蛮夷之地任驿丞。看到这里的文化蒙昧未开,阳明先生悟道成功并“以满街都是圣人”的眼光,毅然当起了老师,举起文化的大旗,在阳明洞中论道讲学,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开化一方,弟子遍及大江南北。当年创办的龙岗书院,至今阳明洞仍有遗迹可见。阳明先生离开龙场后,后人在察院坡上重修龙岗书院,就是今天的修文中学所在。当年的阳明先生,可是扛着沉甸甸的文化担当啊!

杨德俊先生介绍《文库》

    五百年后,杨德俊先生,一位文化工作者,早在退休前就立志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做他想追求的文化事业。退休后,他潜心收集整理几十年来遍寻全国各地找来的阳明文化资料,出版了《龙场阳明文库》的首期《王学之源》、《王阳明行踪图集》、《王阳明龙场遗墨》三本书。专家们评价,这是非常难得的阳明文献与研究资料。德俊先生是本乡本土人,本土情结和阳明文化让他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畅游书海。作为文化的担当,他开始实现自己的夙愿。

    记得文化圈内有人责问,言称阳明文化传承与弘扬力度还不够。但我要说,他们这是还很不了解阳明文化,也不了解德俊先生。自王阳明先生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始,阳明文化自在修文淬炼为伟大的阳明心学。阳明先生也就开始了他的学说的传播,每到一处讲到一处,一直讲到学术的顶峰,抵达“此心光明”的旷世情怀。

首发式现场

    五百多年来,后人一直在秉承着阳明先生的思想,知行合一地做着事情,让先生和他的文化闪耀四方。阳明文化并非神坛之物,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众文化。要做传承、弘扬、宣传、推介、创新、转化阳明文化的事业,一人乃至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政界、商界、学界等为之不遗余力。而德俊先生立志做学问,勤于治学,以文人的姿态倾其功力,尝言语激动处泪流如注,以诚化人,足见一斑,让我们看到从泥土里迸发出来的深厚情感。今天,德俊先生长期收集整理的阳明文化诸多资料终得集结出版。这一切,不正是阳明先生“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精神在德俊先生身上得以体现吗?不正是德俊先生对“阳明精神”的守护和对“良知学说”的践行吗?

    做文化工作是辛苦的,多不为人知,多苦不堪言,伤心费神。但德俊先生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清灯过处,白发苍苍,形销锁骨。相比搬一块砖而言,这种构筑精神大厦的磨练,是物质世界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当我们某一天捧着墨香扑鼻的文化宝贝——《龙场阳明文库》,无比崇敬地向阳明先贤及德俊先生致敬时,相较登上摩天大楼的那种兴奋,实在是大德大雅无比啊!

修文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贾长远发表感言

    今天,我们做着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若是把精神转化为浸润大众心灵的力量,养活着人们的灵魂,与捐赠衣食解人之忧之苦相比,又何尝不是无量功德呢。当我们老矣,回眸奋斗的一切,非腰缠万贯,却也是书香满园。如是,德俊先生于文化的坚守精神,更为他完成后续之作添大力矣!

 

文:修文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贾长远  图: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张洪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