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松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热潮中,包括文、史、哲、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往往被排除在外。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近期笔者重温了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2005年8月在贵州大学一个座谈会上的讲话,至少部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钱先生在贵州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主题是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精神圣地”,其中讲话有关书院教育梦的设想和方案,对贵州高校的人文学科建设,乃至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钱先生的书院教育梦以解决现实大学教育问题为理想。在他看来,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的心态越来越浮躁,现在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变成“老板”与“打工者”的关系,师生关系变化背后是教育的变质,变成知识的买卖,也变成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这里没有了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影响,性情的熏陶,精神的吸引与传递,意味着教育本质的失落。而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是有明显的优势的。书院教育除了重视师生、同学之间的密切交往,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感应。在人群的和谐与人和自然的和谐气氛下,人的生命就进入一个沉潜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与状态下,人才能尽情地享受读书之乐,切磋学问之乐,同时思考生命、宇宙、人生、人性、中国、世界、人类的大问题,以尽情享受思想之美,进入真正的教育与学术的境界。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部分地引入书院式的教育方式,有一个短暂的实验机会,让年轻学子体验一下教育与学术的真味,也是好的。钱先生由此提出了他的书院教育梦。
钱先生的书院教育梦以发掘贵州本地教育资源为基础。办教育,就得有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吸取教育资源。寻找教育资源,通常的思路是地方上的学校就眼睛盯着全国的名校。这样的是必要的。但不能把国外和外地经验绝对化,更不该忽视本地教育资源。贵州教育历史上有两个“金娃娃”,一个是王阳明在修文办的书院,一个是抗战时期内迁到湄潭的浙江大学,这两次办学,都形成了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不仅是扩大资源范围,而且也是在发掘内在资源与内在动力,这关系着能否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具有“贵州特色”,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钱先生认为,贵州推行书院式教育实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贵州有王阳明书院传统,同时贵州独特的自然条件,作为一个“公园省”,它的气候、风光、环境,是最适合读书与切磋学问的。即使是贵州的闭塞看起来是一个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因此而与外界浮华世界保持一个距离,可以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悠悠闲闲,从从容容,潇潇洒洒地做学问。是一个练“内功”的理想处所。
钱先生的书院教育梦有实现的具体方案。钱先生提出的一个具有而可操作性的建议是:可以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暑期设立“小学期”,请全国一流学者来贵州疗养,同时为学生开设一门课(其中某些学者可以做书院教育实验的导师),或做向社会开放性的系列讲座。这样的“贵州大学暑期讲座”,如果坚持三五年、七八年,可以预期,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每年暑期从全省各地云集花溪,从而形成“到贵大去充(精神之)电”的舆论,就一定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贵州大学就自然成为地方精神的聚集地与发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最高学府,这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条件与标志。
把大学建设成为“精神圣地”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人文学科在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的已有基础和条件,强化书院的教育功能,利用暑期小学期,定期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开办人文学科暑期讲习班,圆钱先生书院教育梦,是贵大、贵州高校一流人文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
(作者为贵州大学校长助理、阳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