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公共性与主体性之间有何关联?有何矛盾?阳明学对社会的影响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今天早上10点,观众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聆听了“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对话论坛。

论坛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教授陆永胜主持,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丁为祥以及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钱明围绕主题,发表了各自看法。三位学者分别从良知的义理发展、阳明学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阳明学在当代的研究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张新民从良知义理的发展出发,强调良知的主体性,构建公共良知,是如今构建公共慈善和公共救济的前提,现代公共制度的建立应该恢复良知的工夫系统,要把内外打通。钱明则重点强调了阳明“亲民说”的思想价值,他认为“亲民说”虽然没有“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学说广为人知,但也有其重要意义,具体在于“亲民说”指出每个人都有良知,反应出一种平等的思想。丁为祥则认为,如今对于社会对阳明学的关注产生了两种现象,一是把阳明神话化,二是把阳明泛化,应避免产生这样的误解,而应更多关注其思想和精神。
图文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根据《贵州日报》新媒体中心《今贵州》编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