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阳明心学的内容和特点

发布时间: 2017-10-04 浏览次数: 170

    编者按:2017913日,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历史系张明副教授应邀在贵阳孔学堂为智慧协同知行合一为主题的企业家精英伙伴夏令营讲授王阳明与阳明心学。现将讲课内容分节编发如下: 

 

    张明:历史学硕士(中)、教育学硕士(美),《阳明学刊》编委,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黔浙文化合作论坛-阳明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孔学堂阳明心学与社会心态研究院理论部负责人。

 

阳明心学的内容和特点

    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牵涉到哲学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可以从简单方面加以解释。大致可以将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一、二、三、四。

    一、就是这个字。

    阳明心学强调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一讲,人们很容易把它误会成唯心主义。这是不对的。王阳明是儒家心学学派的思想家,他并没有唯物唯心的观念,也不是主张唯心主义的思想家。他并没有否认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他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也就是追问天理在哪里?他说:心即是理。这就为天理找到了根本的归宿和落脚处,这是阳明心学的原点和出发点。佛教也讲,但王阳明的与佛教的是不同的。王阳明的是有丰富内涵的。这个是具有本体意义的。的具体展开,就是是非、就是良知、就是天道、就是天理、就是明德、就是至善、就是圣人之道。所以王阳明的是非常温暖的,是非常有力量的,是非常圆满的。简而言之,这个既是天理,又是人的良知,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

    二、是良知两字。

    阳明心学的精华就在良知两个字。比较玄虚,但良知很实,对老百姓很受用,流传很广。所以王阳明晚年很少讲,而专门讲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天理,是是非;人人皆有良知,关键是如何致良知。在《传习录》中,良知”“天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良知出现324次,天理出现139次,所以阳明心学也叫良知学。梁启超有一篇名为《王阳明致良知之教》的文章,非常经典,专门阐发王阳明良知学的精髓。

    三、是三大支柱。

    阳明心学的三大支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关于心即理,这是王阳明1508年在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的重要命题。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孝心外无义。这是从本体意义上来讲的,天理是合一的。王阳明晚年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山中花树:一个学生问,你说心外无物,桃花在山中自开自落,是在你心里吗?王阳明并没有否定山中花树的客观存在。他回答说:你未见花时,花与你同归于寂;你看了花之后,花的颜色在你心里一时明白起来,就知那花不在你心之外了。王阳明是从心的感应来讲桃花的,心与花如果没有感应,那么花的存在就没有价值。比如,那么多帅哥美女,他们早就存在的,但与你没有任何联系,你完全熟视无睹;但当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对他(她)辗转反侧,他(她)就永远在你心里啦。

    (2)关于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提出来的。他后来对大弟子徐爱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行问题有很多讨论,但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的独创。人们对知行合一理解可能有一点点偏差。知行合一不是讲理论和实践的合一,也不是讲知识和行动的合一,他讲的是良知和善行的合一,知行合一的是合在良知上。比如,曾经有人说:我想做一件坏事,最后把坏事做成了,这是知行合一。这个不对,因为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一定是良知,一定是善行,良知和善行的合一,才是知行合一,才符合王阳明的本来思想。

    (3)关于致良知,这是王阳明晚年的叫法。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良知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致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行的意思,推广的意思。即使是一个哑巴,都可以做,都可以行。圣人有良知,每个人也都有良知,圣人的体量大,是万斤黄金;一般人体量小,是一两黄金,但大家都是100%纯的黄金,所以一般人和圣人在黄金的成色上都是一样的,从成色这个意义上讲,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阳明心学千言万语,就一个字。 

    四、是四句教。

    王阳明1527年出征广西之前,对弟子钱德洪、王龙溪指点了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用善恶观来解释《大学》的心意知物。钱德洪注重功夫,发展为四有派;王龙溪注重本体,发展为四无派。阳明后学对四句教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学术的分化。

    与朱熹学说相比,阳明心学的特点非常明显。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他为中国人的价值和修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人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多少,而是内心的良知彰显与否。王阳明的学问就是这么简单,千言万语,就是良知,就是良知。

    阳明心学开拓了下层民间化的空间,在下层社会得到迅速传播。具体而言,从本体论看,王阳明找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本体就是心(良知) 良知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价值来源上看,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内在依据,成圣的可能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解放人格与个性上看,否定了权威,不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人皆可以成圣人;从提升精神气质上看,要求人们振作精神,自作主宰,挺立了个体人格,发扬了孟子大丈夫精神和狂者气象,这种精神和气象为后来被阳明后学和东林党所继承。

    阳明心学走下层民间的道路,在民间社会大力进行教化活动,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价值,良知就是每个人存在的依据,价值的来源就是内心的良知,不是靠外在的财富和权力,比如当了很大的官,但如果德不配位,可能会有很多灾祸,外在的东西不是最终的价值,终极价值来源于在内在的良知。所以历代学者给予高度评价。黄宗羲说: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而求诸于心……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顾炎武说:文成以绝世之资,唱其新说,鼓动海内。嘉靖以后,从王氏而诋朱子者,始接踵于人间。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图文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图文来源:致良知商学院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