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生应邀参加第四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7-12-06 浏览次数: 141

    2017年11月18-20日,由贵州省锦屏县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贵州省林学会等举办的“第四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在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举行,来自全国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以“文书·生态·文化”为主题,围绕清水江流域林业文化、乡村治理、生态文化、民族契约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杨军昌教授、林芊教授、马国君教授、王凤梅副教授,以及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熊珍、俞智法等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杨军昌教授等提交的参会论文是“清水江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绿色利用的民间规约及其形成机理分析”。该文以文斗林业契约文书为研究实例,就清水江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绿色利用的民间规约进行了深入论述,认为这些民间规约的产生有着系列的形成机理,具体表现为宗教信仰上的压力、公共事务管理上的民主、生产经营上的约束、道德教化上的诚信清白,以及维权上的神判与诉讼诸多方面。这些机理在特殊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环境下,促成了清水江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绿色利用等民族间规约的形成与实践,更促进了流域内林业商品经济的萌生与发展,使得清水江流域不仅成了全国著名优质木材盛产区,而且也成就了流域内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的当代人间胜景。研究论文理论功底深厚,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得到了与会专家好评。

    林芊教授等提交的参会论文为“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中‘股’的研究”。论文通过林业契约文书的综合比对,对学界目前涉及较少的清水江流域契约文书中的“股”展开了深入探讨。认为清水江林契中的“股”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如在经济活动中,呈现出了一件契约内股份数量多、或股内有股的重叠、标识股名称的多样等复杂性。在社会生活方面,它不但体现出了村民个人私有财产化观念的本质,而且还成了维系村寨内宗族、家庭的纽带,发挥了村寨间社会经济联系的重要张力作用。该文研究题域新颖,资料扎实,文书学理论深厚,对深化清水江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价值。

    马国君教授等提交的参会论文为“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育苗法类型及其影响研究”。该文认为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经营人工营林最迟可以推到宋代。有明以降,随着“皇木”采办在南方地区的大规模推行,导致林木贸易大盛,清水江流域成了重要的人工营林基地。各族居民在经营人工营林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育苗本土知识与技术技能,如实生苗法、树兜发芽法、刀耕火种法、扦插法、树皮育苗法等等。这一多类型、多层次的育苗办法,由于与当地生态系统相互兼容,故大大促进了流域内人工营林规模的扩大,林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800余年来经久不衰。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发掘清水江流域各民族不同育苗办法所蕴含的本土知识与技术技能,对今天我国人工营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利用,能够发挥来自历史的借鉴价值。

    王凤梅副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为“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下游家庭赡养方式探析”。该文以遗存在今天柱县境的分关文书、承继和出继文书、遗嘱文书等为中心,对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各民族的赡养方式类型、赡养财产的处理、赡养问题的保障诸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清水江民族地区赡养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实施我国民间养老制度有重要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熊珍提交的参会论文为“贵州历史民族图志与清水江契约文书的关联性研究”。该文通过对(明)《五溪蛮图志》(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等中有涉清水江流域民族图志地梳理,对其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社会交往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以上诸民族图志相关内容可以在“清水江文书”中找到佐证。论文综合运用大小传统诸类文献,对于推动清水江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此外,杨军昌教授、林芊教授、马国君教授等还分别作为各分会场的主持人、评议人参与会议研讨。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民族文化考察、民俗文化展演、刺绣展、篝火晚会等活动。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