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文科讲坛”总第454期(2018年第6期)、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总第121期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此次学术报告为“第二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论坛”系列讲座之二。
讲座特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段渝教授主讲“先秦两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初论”。
讲座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夏保国教授主持,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张清教授、黄诚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刘振宁教授以及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和哲学与社会发展等学院本科生、研究生120余人参加论坛讲座。
讲座中,段渝教授从海贝之路、神秘的“眼睛”、汉代岭南与巴蜀的交流互动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先秦两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段渝教授认为,三星堆的海贝,应是古蜀人直接与印度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古蜀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商品贸易以齿贝为媒介的情形,恰与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其它南亚文化因素的现象一致,绝非偶然。从中原商文化使用贝币,而商、蜀之间存在经济文化往来尤其青铜原料交易的情况,以及三星堆古蜀王国从云南输入青铜原料等情况分析,古蜀与中原和云南的某些经济交往,也是以贝币为媒介的。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从四川经蜀身毒道到印度洋的“海贝之路”,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之一。
三星堆文化中出现的大量青铜眼睛和神殿(眼庙)所表现出的极强的眼睛崇拜,与盛行于古埃及的眼神崇拜和眼庙,不仅形式极其相似,而且在年代上也稍晚,符合文化传播的速率原则,因此极有可能是采借了古埃及或近东文明的眼睛崇拜理念而制作,反映了古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文化交流关系。
在巴蜀和西南地区发现的“印度洋—太平洋珠”与在岭南地区发现的巴蜀文化青铜器,它们相互间的往来之路,显示出它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情形,而这种情形显然意味着汉代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通关系。
两汉时期,巴蜀地区与海外的交往,除“蜀身毒道”而外,经由南丝路东线通往岭南地区至南海的“牂柯道”业已成为重点交往线路。而南丝路中线即通往东南亚的“安南道”,也在先秦两汉时期巴蜀地区与东南亚的交流传播与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讲座最后,段渝教授悉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与在场老师作深一步探讨。
图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 王逸群 杨凤武 张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