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主讲:《礼记·大学篇》之新研究

发布时间: 2018-04-10 浏览次数: 1022

201842日,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文科讲坛”总第456期(2018年第8期)、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总第123期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此次学术报告为“第二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前沿论坛”系列讲座之四。

讲座特邀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名春教授主讲“《礼记•大学篇》之新研究”。

  

讲座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闫平凡副教授主持,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张清教授、副院长何茂莉教授、夏保国教授、黄诚教授、邓国元副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赵永刚副教授以及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和哲学与社会发展等学院本科生、研究生100余人参加论坛讲座。

讲座中,廖名春教授从“大学”名义考、《康诰》章“皆自明”考、《汤之盘铭》章“无所不用其极”考和《汤之盘铭》章“苟日新”考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关于《礼记·大学篇》最新研究成果。

  

廖名春教授认为,《大学》篇的“大学”既非“博学”,亦非“大人之学”,更不可能是“太学”,其内涵应该是“善学”。“大学之道”就是高明的为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善在立意高远;由内而外,由近及远,“以修身为本”,再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高在方法得宜。懂得这一点,才能说是读懂了《大学》。

关于《康诰》章“皆自明”考。《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自”,当训为用。皆自明也,就是的意思,而决非什么自己自身之义。

  

关于《汤之盘铭》章“无所不用其极”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之“极”字,当读为“革”,“其”则当训为“于”或“以”。“无所不用其极”可读为“无所不用于革”或“无所不用以革”。“革”与“新”是同义词,因此,“无所不用于革”或“无所不用以革”,完全可以视为“无所不用于新”或“无所不用以新”,也就是没有不用“新”的。换言之,也就是处处用“新”。

关于《汤之盘铭》章“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廖名春教授认为当读为:敬: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敬就是勤,就是勤而不懈、勤而不止。“日”是第一天的意思;“日日”是每天、天天的意思;“又”,副词,表示动作重复,相当于“再”。“又日”是又一天、再一天,也就是第二天的意思。由“日新”到“又日新”,再进而“日日新”,正是“勤而不懈”、“勤而不止”的体现。后人既没有发现原文“日日新”与“又日新”两句的误倒,又没有正确理解“苟”字的本义,在标点和文句结构、意义的阐释上都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误读。

讲座最后,廖名春教授悉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与在场老师作深一步探讨。

  

图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 王逸群 杨凤武 张晓超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