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中国民族报》第7版“宗教周刊•人文”栏目刊载贵州省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纳光舜、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明文章,题:贵州天主教堂的中国化特色。全文如下:
天主教于明末清初传入贵州,早期主要是购买民房改建为传教场所,后来才逐步引进了西方建筑艺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这批“中西合璧”的贵州天主教堂,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贵州天主教中国化的表征。
平面布局向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趋近
贵州的天主教堂一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的庭院布局,教堂由庭院大门、院落、经堂、厢房及其他附属房屋组成。其布局严整、错落有致,既突出了西式建筑的笔立挺拔,又包蕴中国建筑含蓄内敛的特征,增添了教堂建筑给人的亲和感,避免民众对异质建筑形式的排斥。
教堂庭院多为典型的中国庭院结构。大门通常为牌坊式和门楼式两种。牌坊式较为简洁,门楼式则比较繁复。这种“入乡随俗”的调整与改变,使教堂建筑适应了新的环境,为天主教传播创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不是简单的西式建筑形制与中国本土建筑形制的“嫁接”,而是一种理念的变更,是天主教中国化和地方化的物化展示。
天主教堂平面布局采用中轴对称模式,不仅属于美学上的几何中心的概念,而且是向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趋近。在正统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宗法制度与主次、尊卑等伦理礼制。天主教堂选用这一形制,既是对中国儒家正统思想的趋从,也是为适应社会民众审美习惯而采取的必要举措。
贵阳北天主教堂的中国塔楼式钟楼,1875年建。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8-05-03
主体建筑采用中西合璧建筑形制
贵州的天主教堂最初多为租用或购买民房而设立。即便购地建教堂,其式样也与民居无太大差异。经过一定时期的过渡,在文化较为发达、民风较为开化的城市,逐渐创造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同治年间,镇宁县天主堂法国籍神父吴培善(鲁乌)改建教堂时,“在他那间普通的中式住房上加盖了一个欧式露台,……(安顺天主堂)钟楼是一座五层中式亭台式建筑。教堂里还有一座大座钟,……所有这一切就是一种欧亚建筑风格的融汇……我们在几乎所有的天主教堂里都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这种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在贵州城市天主教堂建设中运用较多,如贵阳北天主教堂、南天主教堂,安顺天主教堂,湄潭天主教堂等。其中,贵阳北天主教堂始建于1798年,1874年重建,历时两年建成。工程由法国传教士毕乐士负责,他遍访中国建筑专家,最终确定了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形制——教堂前部为中国徽派马头墙式牌坊,中部为西方哥特式建筑,后部为中国塔楼式钟楼。建筑师巧妙地融汇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使正面的牌坊与中部穹窿及后部钟楼实现自然过渡,复杂的空间造型得以融为一体,展示了和谐统一的空间美。尤其是后部总高32米的中国塔楼式钟楼,其六角四重檐青筒瓦攒尖顶建筑,为教堂增色不少。贵阳北天主教堂创造了既是中国化的又是贵州独有的中西合璧天主教堂建筑形制。该堂一经建成,随即名扬中外,曾被法国制成明信片和邮票向全世界发行。
建筑装饰吸收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贵州天主教堂建筑的中国化特色,除了体现于建筑形制外,在建筑材料与工艺上也有明显表现。如,砖木混合结构,木柱支撑梁架,以青石为柱础,清水砖砌墙、石灰抹面,雕刻卷草纹饰等,都是对中国建筑元素的吸收和运用。在建筑工艺上,无论是木作、石作、砖瓦作,还是各类建材的采用,都明显体现出中国特色。其中,教堂牌坊装饰是建筑师们最为着力之处。如贵阳北天主教堂正面牌坊,高30米、宽18米,高耸挺立,引人注目。采用中国传统方法绘制的彩画多达40余幅,色彩以蓝色、黄色、红色为基调,色调偏于暖色。遵义、黄平旧州等天主堂牌坊与之相反,均不施彩饰,而是采用了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三重檐牌楼式样,同样凸显了中国化特色。

遵义天主教堂楹联及彩塑,1866年建。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8-05-03
普遍运用中国独有艺术形式——楹联
楹联是中国独有艺术形式,有较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各地天主教堂均普遍运用了这种艺术形式。教堂楹联是天主教徒学习和借用中国楹联反映天主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天主教徒表达思想信仰、宗教感情的重要方式,是天主教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贵州天主教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伦理及习俗等。
楹联主要镌刻、书写于正门及后门,也常见于节庆及举行重大活动时搭建的牌坊等处。内容包含不少中国文化、伦理等内容。如遵义天主堂的一幅楹联“德冠古今,爱超慈母;恩流中外,敬笃尊亲。”桐梓天主堂楹联“谦恭乃我国美德,亦教会精神;傲慢为西洋陋习,岂耶酥主张。”倡扬中国传统“尊亲”“谦恭”美德。贵阳南天主堂楹联“六桥重锁南明水,十诫遥颁西奈山。”贵阳北天主教堂钟楼大门石刻楹联“画阁钟鸣千里应,名园花放四时新。”模仿中国山水诗的写意笔法。尤其是后一幅,对仗工稳,摹写准确。细细品味此联之意境,似有一种“声”自联出、“馨”由联生之感,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山水诗意蕴。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