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地域路径——贵州“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辑录

原载:《贵州日报》2018年05月23日 第15版“文化遗产”栏目 图文:贵州日报记者 庞博 程洁

发布时间: 2018-05-23 浏览次数: 1595

    20180523日《贵州日报》第15版“文化遗产”栏目刊载贵州日报记者庞博、程洁图文报道,题:“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地域路径——贵州“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辑录”。全文如下:  

   主持人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龙仕勇

   嘉  宾贵州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省政府原参事 谢彬如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大学教授 张新民

          民进贵州省委副主任、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执行主编、贵州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院院长 刘大泯

          贵州大学教授 龚妮丽

          贵州日报高级记者、贵州日报文化遗产主编 王小梅

          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党委书记 赵蓉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实现乡风文明?

    518在纪念姚茫父诞辰142周年活动背景下由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贵州日报文化遗产工作室联合主办久安乡人民政府承办的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举办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茫父故里·古茶之乡·生态久安的地域文化影响力为切入点探讨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挖掘茫父文化的现实价值

   主持人我们知道久安走出了姚华这样的一位先贤这样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先生让久安的山水变得与众不同我想各位专家肯定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张新民久安之名寓意着久久而安、长治久安。久安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的。其实一开始听说这里要打造茫父文化品牌时我是有些怀疑的因为姚华长期在京城生活在北京做官办教育在他的家乡到底有多少资源可挖来到这里以后才发现当地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了一定的规模。这里真是地灵人杰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有大量的古茶树资源有了茫父书院,茫父艺术中心有了展览馆、博物馆。呼吸这里的凝聚山川精华的新鲜空气强烈地感受到以茫父为代表的先贤精神。

   龚妮丽我是第一次来久安很被这里的风物感动。从知青时代算起我也算对农村比较熟悉但是久安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了解到久安乡在地域文化上做的工作和思路,参观了博物馆、书院与茶场感到这里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已经有所起步。

   刘大泯久安是贵阳市地域文化有特色、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有代表性的乡镇。这里有古茶文化有上千年的古茶树以及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有历史悠久的跳场文化即苗族二月跳花场又有巩固金银山跳花场还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颖拓艺术创始人姚茫父的故乡。

   主持人贵州在地域上处于大山之中相较之下是边缘的。而文化自信一定是基于中心和边缘的语境下产生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先贤文化的挖掘是否就显得更加重要?

   赵蓉2014年年底到久安任职来了之后了解到这里出了一位先贤就是我们的茫父先生。2015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就买了很多关于民国方面的书希望从中找到茫父先生的影子。但结果非常失望。贵州省最高书法赛事是以茫父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但在相关书籍中很难找到他的身影。当时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知道茫父先生知道他这个人知道他的故事知道他的精神。

   张新民姚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对其继续深挖下去。他是进士是教育家很多重要人物都是他的学生。比如南开大学的教授郑天挺先生就自称受姚华的影响很深很深可以说姚华的精神通过郑天挺变成了南开大学的一种精神。在书画界启功也说过自己受姚华影响很深。所以姚华的交往圈梳理下来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圈子。

    姚华各方面成就造诣都很高他著有《小学问答》《书适》等都是非常好的文字学的东西。他还有一本《黔语》专门讲黔中方言写得很有趣比如脑袋叫脑壳”,这说明他对故乡的情结。

    他还研究戏曲戏曲那时还被看作旁门左道”,当时研究戏曲的人是比较少的在姚华所处的时代这是开先河的。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是政治、经济、文化大转型大变革的一个时期那个时代有文化下移之风潮比如白话文运动、推进平民文学。姚华留学过日本所以他又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所以他会关注到戏曲、关注到贵州方言在关照大传统的同时也关照小传统。

   谢彬如在我们思考久安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时是站在姚茫父的肩膀上的在人文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其他地方没有的资源和高度这绝对是一张大牌。

    不过这里面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文化作为资源必须要让人知晓。现在知道姚茫父的人严格来说并不是太多文化界、书画界可能有一些人知道。对于姚茫父的历史、成就、影响都有很多文章可做特别是贵州省内拥有很多的人文资源。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基础通过省里面组织关于姚华研究的大型研讨。久安乡也可以借鉴外省的思路邀请文化人到这里开研讨会组织全国的书画家到久安来搞创作。我们要有更宽阔的视野久安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有古茶树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这些都可以结合到一起来。

  

将茫父文化上升到全新高度

   持人我们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时候觉得他们有一种国际视野有一种开放的胸襟把全国各地的文化在上海博物馆都做了展示包括贵州的。我们看久安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样的视野。

   张新民:姚华是从久安走出去的是从边缘走到了中心。现在我们在家乡纪念他使其成为久安的精神象征、符号象征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可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我们应该做一个普查姚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作品有哪些我们可以进行收集。有哪些专家在研究他有机会可以邀请他们来一起研讨。

    而为什么要把姚华看成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因为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是山川、人文、、生态、民风、民俗、家规、传说是人类与山川长期互动产生的文化有丰富的内容。

    另外我认为如果要打造茫父文化应该扩大文化空间不能局限于久安。我们可以以姚华为中心适当扩大文化群落杨龙友是贵阳人谢三秀也是贵阳人他们都可以形成一个文化群落。诗人群体、画家群体、书法家群体等等以几条线去梳理与姚华交往的人形成一个地域文化群体反映更大的文化版图以地域解释全国以全国反观地域。

   谢彬如作为历史积淀,久安有姚茫父这是一个名声在外不可多得的资源。他不仅是塑造久安的文化形象甚至应该是贵阳、贵州文化形象的一个集中代表。所以从文化角度如果久安乡要以姚茫父作为文化代表就不能只局限于的范围。这项文化资源怎么用这块品牌怎么打要站在全省的角度来思考、来利用、来推广。

   赵蓉越来越多的专家的专家已经在关注茫父文化我想向几位老师推荐几本书。3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茫父家书》,是茫父先生写给他的儿子写给王伯群的信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教授进行的点校。《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是20175月出版也是杜鹏飞教授的著作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进行收集。另外,201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出版了由李华年老师点校的《弗堂类稿》。以前《弗堂类稿》(31)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功底的人来说根本看不懂现在也进行了点校出版。

    今天上午由贵阳市政府支持出版的《五言飞鸟集中英文对照赏析》在久安乡首发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愿望。《飞鸟集》是英文的茫父先生加入自己的感悟将其译成256首五言绝句这也是100年前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印证。泰戈尔的诗对很多人都有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读过之后会因其中一句诗句改变人生走向茫父先生也是这样读过之后感触很深。《五言飞鸟集中英文对照赏析》书封上的这一幅画有一个故事。原贵州省文联主席、画家蹇人毅老师在贵州建省600周年纪念相关活动时画了一幅画《知音》。《知音》这幅画源于当年徐志摩在民国20(1931)中华书局印行的《五言飞鸟集》序中所写的一句话,“1924年泰戈尔来华与姚华先生见面时两位诗人相视而笑把彼此的忻慕都放在心里。前年蹇人毅老师将这幅原作赠送给我们现在由花溪板桥艺术村里的茫父艺术中心收藏。在出版这本书之际我们向蹇人毅老师请求能否在原画中蕴含更多久安的元素与故事。蹇人毅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在两天的时间重新创作了这幅画画中茫父先生与泰戈尔见面时用的是故乡久安古茶来招待他。

    书中的另一幅插图是花溪本土一位著名油画家所创作的《品茗观画图》来源于大师刘海粟的一段话,“窃谓读书之暇得一小轩一椅而外不容他物壁上挂茫父佳作一帧煮茗焚香日坐二小时相对忘机于愿足矣!画构建的场景是大师刘海粟煮茗焚香欣赏茫父先生的作品。久安乡2015年之后大力发展茶、文、旅我们希望把这样一种信息传递出去久安乡可以煮茶、焚香、品书画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游客发呆的地方以此表达我们打造高端低密度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愿望。

  

思考文化铸魂的多元价值

   主持人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铸魂作用一定是必要的。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乡村振兴,但要上升到文化铸魂这样一个高度,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推进、实践。

   赵蓉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助推更需要文化铸魂。茫父先生的艺术形式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能够对久安的产业形成助推作用的。我们的主导产业是茶茶通六艺琴棋书画诗酒茶但是我们现在还停留在一杯农业的茶一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怎么提升这个产业的附加值如何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文化旅游产业我想茫父先生的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是可以与我们的产业珠联璧合的。

   谢彬如文化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要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资源一定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作为历史积淀久安有姚茫父作为地域文化久安还有民族资源也是我们主打的一张牌。民族文化包括歌舞、习俗、技艺等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丰富资源。

    另外久安还是古茶树之乡从原来的煤矿开采转型到绿色发展这个弯其实是一个很陡的弯但久安今天已经做到了成功转型。其实久安寻求的发展道路很多关键要走一条既符合客观情况又能具有高度的久安文化品牌特色让人提起久安不再只是花溪的久安乡而是贵州的久安乡。

   龚妮丽中国现在最缺少的是乡风文明的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最重要的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次是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第三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这在今天特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久安要做成全国的典范应该突破一些过去的陈旧观念。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我们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就仅仅把文化看作是提升经济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特别容易导致乡村发展的千篇一律。今天我要提出一个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关系上的新突破即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手段而应该是底蕴。我想久安是最有条件进行这个突破的。

   刘大泯实施乡村振兴需要重树文明乡风久安乡可以充分发挥本土先贤姚华的示范教化作用在乡村党组织指导下成立各村的相关协会通过建立先贤名录、先贤群通过动员在外创业人员反哺家乡参与产业发展组织培训就业、自主公益事业等。乡村文明与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与社会文化的正宗源头所在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久安更要重树好我们久安的文明乡风。

    王小梅对于乡村振兴,文化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都被现代化所包围乡村传统在哪里我想我们对久安文化的整理还可以做得更系统更完整让人体会到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精神。久安现在已经有了茫父艺术中心、古茶博物馆、旅游展示中心等当这些展示的背后有了文化系统的梳理就会做得很有品质这种品质是小而美的。

  

进行一场全新的乡村实践

   主持人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今天上午在久安乡举行了贵州省乡村文化振兴(久安)研创基地揭牌仪式。一直以来对于乡村振兴课题我们都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基地我想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让我们在实践中去验证理论让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赵蓉久安过去是产煤大乡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有大大小小400多家煤矿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在贵阳市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后久安毅然关停所有煤矿这就使老百姓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久安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该怎么发展我们慢慢认识到古茶树的价值。久安乡有54000多株古茶树2015我们获得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牌子这块牌子在全贵州只有两块。久安的产业从过去的地下改到地上从黑色变为绿色现在的生态修复已经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我们希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之后还能变得更加多彩能够融合多元文化把农业产业升级为文化旅游产业。过去我们是挖煤炭现在我们要挖文化慢慢向文化旅游产业来升级。

    近年来久安乡每年都会举办全民茶艺大赛在孩子中间进行书画比赛。今年的茶艺大赛冠军是一个卖豆浆油条的女孩子这就说明我们的老百姓对茶有感情爱喝茶、爱说茶、会泡茶。我们的书画比赛可能水平不高但能激发孩子们的荣誉感和对文化的喜爱。

   张新民现在农村空巢化趋势严重但今天到久安来发现这里几乎没有这样的现象感到很高兴。那要如何振兴乡村人才、文化、精神都需要回归。城市化发展导致乡村空心化但梁漱溟讲中华文明的根始终在农村中国的农耕文化滋养了这样一个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靠地缘的先贤和地域性的文化一点点组合起来的。如果能把久安做成文化生态、表彰先贤的示范区透过久安影响全国我想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做大范围的变革但我们可以做微型变革。把一个乡建设好这就是微型变革。一个又一个乡变得更好整个国家也就更好这种乡村的微型变革是符合中国文化之根本的。

   龚妮丽:贵州省乡村文化振兴(久安)研创基地的建立正是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特别是通过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这一思路是非常接地气的可视为将乡风文明建设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通过寻找地域文化中具有历史性、草根性、文化性的道德楷模、文化象征符号唤醒乡村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让乡村社会的文化振兴有依托、有楷模、有具体内涵值得肯定。

    姚华作为当地文化象征符号之一对其进行挖掘是很好的尝试。努力发掘地域文化、整理地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使之成为推动乡村社会伦理秩序、良好风俗建设的文化资源让乡民们在热爱自己优秀乡邦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完成乡村的文化与道德建设无疑是一条正确和有效的路径。

   谢彬如久安乡如何定位还可以从地理位置角度考虑。久安乡处在贵阳郊区很多地方很快将会半城市化加上高科技、数字化的影响将来的发展一定是既依托城市但又有别于城市的。也就是说这里将来可以打造成贵阳乃至贵州的旅游集中地、文化集中地、特色产业集中地这样我们在助推乡村发展的布局上就占了先手。我们不要走一般化的常规化的道路。

   王小梅我非常注重一种内生性的东西特别是本地人内生性地去保护他们的文化系统这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在博物馆、陈列馆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展示空间恢复到更原始的村寨中去让孩子们到茫父书院读书让游客想到茫父书院来看看我们就成功了。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