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3日《贵州日报》第15版“文化遗产”栏目刊载贵州日报记者庞博、程洁图文报道,题:“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地域路径——贵州“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辑录”。全文如下:

主持人: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龙仕勇
嘉 宾:贵州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省政府原参事 谢彬如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大学教授 张新民
民进贵州省委副主任、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执行主编、贵州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院院长 刘大泯
贵州大学教授 龚妮丽
贵州日报高级记者、贵州日报文化遗产主编 王小梅
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党委书记 赵蓉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实现乡风文明?
5月18日,在纪念姚茫父诞辰142周年活动背景下,由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贵州日报文化遗产工作室联合主办,久安乡人民政府承办的“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举办,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背景下如何提升“茫父故里·古茶之乡·生态久安”的地域文化影响力为切入点,探讨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挖掘茫父文化的现实价值
主持人:我们知道久安走出了姚华这样的一位先贤,这样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先生,让久安的山水变得与众不同,我想各位专家肯定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张新民:久安之名,寓意着久久而安、长治久安。久安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的。其实一开始听说这里要打造茫父文化品牌时我是有些怀疑的,因为姚华长期在京城生活,在北京做官办教育,在他的家乡到底有多少资源可挖?来到这里以后才发现当地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了一定的规模。这里真是地灵人杰,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有大量的古茶树资源,有了茫父书院,茫父艺术中心,有了展览馆、博物馆。呼吸这里的凝聚山川精华的新鲜空气,强烈地感受到以茫父为代表的先贤精神。
龚妮丽:我是第一次来久安,很被这里的风物感动。从知青时代算起,我也算对农村比较熟悉,但是久安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了解到久安乡在地域文化上做的工作和思路,参观了博物馆、书院与茶场,感到这里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已经有所起步。
刘大泯:久安是贵阳市地域文化有特色、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有代表性的乡镇。这里有古茶文化,有上千年的古茶树以及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有历史悠久的跳场文化即苗族二月跳花场,又有巩固金银山跳花场,还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颖拓艺术创始人姚茫父的故乡。
主持人:贵州在地域上处于大山之中,相较之下是边缘的。而文化自信一定是基于中心和边缘的语境下产生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先贤文化的挖掘是否就显得更加重要?
赵蓉:我2014年年底到久安任职,来了之后了解到这里出了一位先贤,就是我们的茫父先生。2015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就买了很多关于民国方面的书,希望从中找到茫父先生的影子。但结果非常失望。贵州省最高书法赛事是以茫父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但在相关书籍中很难找到他的身影。当时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知道茫父先生,知道他这个人,知道他的故事,知道他的精神。
张新民:姚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对其继续深挖下去。他是进士,是教育家,很多重要人物都是他的学生。比如南开大学的教授郑天挺先生,就自称受姚华的影响很深很深,可以说姚华的精神通过郑天挺变成了南开大学的一种精神。在书画界,启功也说过自己受姚华影响很深。所以姚华的交往圈梳理下来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圈子。
姚华各方面成就造诣都很高,他著有《小学问答》《书适》等都是非常好的文字学的东西。他还有一本《黔语》专门讲黔中方言,写得很有趣,比如脑袋叫“脑壳”,这说明他对故乡的情结。
他还研究戏曲,戏曲那时还被看作“旁门左道”,当时研究戏曲的人是比较少的,在姚华所处的时代,这是开先河的。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是政治、经济、文化大转型大变革的一个时期,那个时代有“文化下移”之风潮,比如白话文运动、推进平民文学。姚华留学过日本,所以他又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所以他会关注到戏曲、关注到贵州方言,在关照大传统的同时也关照小传统。
谢彬如:在我们思考久安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时,是站在姚茫父的肩膀上的,在人文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其他地方没有的资源和高度,这绝对是一张大牌。
不过这里面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文化作为资源必须要让人知晓。现在知道姚茫父的人严格来说并不是太多,文化界、书画界可能有一些人知道。对于姚茫父的历史、成就、影响都有很多文章可做,特别是贵州省内拥有很多的人文资源。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基础,通过省里面组织关于姚华研究的大型研讨。久安乡也可以借鉴外省的思路,邀请文化人到这里开研讨会,组织全国的书画家到久安来搞创作。我们要有更宽阔的视野,久安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有古茶树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这些都可以结合到一起来。
将茫父文化上升到全新高度
主持人:我们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时候,觉得他们有一种国际视野,有一种开放的胸襟,把全国各地的文化在上海博物馆都做了展示,包括贵州的。我们看久安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样的视野。
张新民:姚华是从久安走出去的,是从边缘走到了中心。现在我们在家乡纪念他,使其成为久安的精神象征、符号象征,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可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我们应该做一个普查,姚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作品有哪些,我们可以进行收集。有哪些专家在研究他,有机会可以邀请他们来一起研讨。
而为什么要把姚华看成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因为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是山川、人文、、生态、民风、民俗、家规、传说,是人类与山川长期互动产生的文化,有丰富的内容。
另外,我认为如果要打造茫父文化,应该扩大文化空间,不能局限于久安。我们可以以姚华为中心,适当扩大文化群落,杨龙友是贵阳人,谢三秀也是贵阳人,他们都可以形成一个文化群落。诗人群体、画家群体、书法家群体等等,以几条线去梳理与姚华交往的人,形成一个地域文化群体反映更大的文化版图,以地域解释全国,以全国反观地域。
谢彬如:作为历史积淀,久安有姚茫父,这是一个名声在外,不可多得的资源。他不仅是塑造久安的文化形象,甚至应该是贵阳、贵州文化形象的一个集中代表。所以从文化角度,如果久安乡要以姚茫父作为文化代表,就不能只局限于“乡”的范围。这项文化资源怎么用,这块品牌怎么打?要站在全省的角度来思考、来利用、来推广。
赵蓉:越来越多的专家的专家已经在关注茫父文化,我想向几位老师推荐几本书。3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茫父家书》,是茫父先生写给他的儿子,写给王伯群的信,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教授进行的点校。《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是2017年5月出版,也是杜鹏飞教授的著作,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进行收集。另外,201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出版了由李华年老师点校的《弗堂类稿》。以前《弗堂类稿》(31卷)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功底的人来说根本看不懂,现在也进行了点校出版。
今天上午,由贵阳市政府支持出版的《五言飞鸟集中英文对照赏析》在久安乡首发,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愿望。《飞鸟集》是英文的,茫父先生加入自己的感悟,将其译成256首五言绝句,这也是100年前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印证。泰戈尔的诗对很多人都有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读过之后,会因其中一句诗句改变人生走向,茫父先生也是这样,读过之后感触很深。《五言飞鸟集中英文对照赏析》书封上的这一幅画有一个故事。原贵州省文联主席、画家蹇人毅老师在贵州建省600周年纪念相关活动时,画了一幅画《知音》。《知音》这幅画源于当年徐志摩在民国20年(1931年)中华书局印行的《五言飞鸟集》序中所写的一句话,“1924年泰戈尔来华,与姚华先生见面时,两位诗人相视而笑,把彼此的忻慕都放在心里。”前年,蹇人毅老师将这幅原作赠送给我们,现在由花溪板桥艺术村里的茫父艺术中心收藏。在出版这本书之际,我们向蹇人毅老师请求,能否在原画中蕴含更多久安的元素与故事。蹇人毅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在两天的时间重新创作了这幅画,画中,茫父先生与泰戈尔见面时,用的是故乡久安古茶来招待他。
书中的另一幅插图,是花溪本土一位著名油画家所创作的《品茗观画图》,来源于大师刘海粟的一段话,“窃谓读书之暇,得一小轩,一椅而外,不容他物,壁上挂茫父佳作一帧,煮茗焚香,日坐二小时,相对忘机,于愿足矣!”画构建的场景是大师刘海粟煮茗焚香,欣赏茫父先生的作品。久安乡2015年之后大力发展茶、文、旅,我们希望把这样一种信息传递出去,久安乡可以煮茶、焚香、品书画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游客发呆的地方,以此表达我们打造高端低密度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愿望。
思考文化铸魂的多元价值
主持人: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铸魂作用一定是必要的。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乡村振兴,但要上升到文化铸魂这样一个高度,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推进、实践。
赵蓉: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助推,更需要文化铸魂。茫父先生的艺术形式,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能够对久安的产业形成助推作用的。我们的主导产业是茶,茶通六艺,琴棋书画诗酒茶,但是我们现在还停留在一杯农业的茶,一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怎么提升这个产业的附加值,如何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文化旅游产业,我想茫父先生的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是可以与我们的产业珠联璧合的。
谢彬如:文化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要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资源,一定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作为历史积淀,久安有姚茫父,作为地域文化,久安还有民族资源,也是我们主打的一张牌。民族文化包括歌舞、习俗、技艺等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丰富资源。
另外,久安还是古茶树之乡,从原来的煤矿开采转型到绿色发展,这个弯其实是一个很陡的弯,但久安今天已经做到了成功转型。其实久安寻求的发展道路很多,关键要走一条既符合客观情况,又能具有高度的久安文化品牌特色,让人提起久安不再只是花溪的久安乡,而是贵州的久安乡。
龚妮丽:中国现在最缺少的是乡风文明的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最重要的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次是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第三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这在今天特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久安要做成全国的典范,应该突破一些过去的陈旧观念。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我们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就仅仅把文化看作是提升经济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特别容易导致乡村发展的千篇一律。今天,我要提出一个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关系上的新突破,即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手段,而应该是底蕴。我想久安是最有条件进行这个突破的。
刘大泯:实施乡村振兴,需要重树文明乡风,久安乡可以充分发挥本土先贤姚华的示范教化作用,在乡村党组织指导下成立各村的相关协会,通过建立先贤名录、先贤群,通过动员在外创业人员反哺家乡,参与产业发展,组织培训就业、自主公益事业等。乡村文明与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与社会文化的正宗源头所在,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久安更要重树好我们久安的文明乡风。
王小梅:对于乡村振兴,文化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都被现代化所包围,乡村传统在哪里?我想我们对久安文化的整理还可以做得更系统更完整,让人体会到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精神。久安现在已经有了茫父艺术中心、古茶博物馆、旅游展示中心等,当这些展示的背后有了文化系统的梳理,就会做得很有品质,这种品质是小而美的。
进行一场全新的乡村实践
主持人: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今天上午在久安乡举行了“贵州省乡村文化振兴(久安)研创基地”揭牌仪式。一直以来,对于乡村振兴课题,我们都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基地,我想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让我们在实践中去验证理论,让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赵蓉:久安过去是产煤大乡,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有大大小小400多家煤矿,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在贵阳市吹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后,久安毅然关停所有煤矿,这就使老百姓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久安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该怎么发展?我们慢慢认识到古茶树的价值。久安乡有54000多株古茶树,在2015年,我们获得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牌子,这块牌子在全贵州只有两块。久安的产业从过去的地下改到地上,从黑色变为绿色,现在的生态修复已经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我们希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之后还能变得更加多彩,能够融合多元文化,把农业产业升级为文化旅游产业。过去我们是挖煤炭,现在我们要挖文化,慢慢向文化旅游产业来升级。
近年来,久安乡每年都会举办全民茶艺大赛,在孩子中间进行书画比赛。今年的茶艺大赛冠军是一个卖豆浆油条的女孩子,这就说明我们的老百姓对茶有感情,爱喝茶、爱说茶、会泡茶。我们的书画比赛可能水平不高,但能激发孩子们的荣誉感和对文化的喜爱。
张新民:现在农村空巢化趋势严重,但今天到久安来发现这里几乎没有这样的现象,感到很高兴。那要如何振兴乡村?人才、文化、精神都需要回归。城市化发展导致乡村空心化,但梁漱溟讲中华文明的根始终在农村,中国的农耕文化滋养了这样一个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靠地缘的先贤和地域性的文化一点点组合起来的。如果能把久安做成文化生态、表彰先贤的示范区,透过久安影响全国,我想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做大范围的变革,但我们可以做微型变革。把一个乡建设好,这就是“微型变革”。一个又一个乡变得更好,整个国家也就更好,这种乡村的“微型变革”是符合中国文化之根本的。
龚妮丽:“贵州省乡村文化振兴(久安)研创基地”的建立,正是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特别是“通过地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这一思路,是非常接地气的,可视为将乡风文明建设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通过寻找地域文化中具有历史性、草根性、文化性的道德楷模、文化象征符号,唤醒乡村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让乡村社会的文化振兴有依托、有楷模、有具体内涵,值得肯定。
姚华作为当地文化象征符号之一,对其进行挖掘是很好的尝试。努力发掘地域文化、整理地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使之成为推动乡村社会伦理秩序、良好风俗建设的文化资源,让乡民们在热爱自己优秀乡邦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完成乡村的文化与道德建设,无疑是一条正确和有效的路径。
谢彬如:久安乡如何定位,还可以从地理位置角度考虑。久安乡处在贵阳郊区,很多地方很快将会半城市化,加上高科技、数字化的影响,将来的发展一定是既依托城市但又有别于城市的。也就是说,这里将来可以打造成贵阳乃至贵州的旅游集中地、文化集中地、特色产业集中地,这样我们在助推乡村发展的布局上就占了先手。我们不要走一般化的常规化的道路。
王小梅:我非常注重一种内生性的东西,特别是本地人内生性地去保护他们的文化系统,这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在博物馆、陈列馆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展示空间恢复到更原始的村寨中去,让孩子们到茫父书院读书,让游客想到茫父书院来看看,我们就成功了。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