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流域一年一度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独木龙舟节之际,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等主办,贵州省台江县政协、施秉县政协承办,台江县文联、台江县苗学会、施秉县文联、施秉县苗学会协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及西南历法民俗学术论坛”于2018年7月6日在台江县施洞镇河湾苗学研究院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文化厅、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凯里学院、台江县文联、台江县苗学会、施秉县文联、施秉县苗学会等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政主管部门、清水江流域村落的专家学者、地方干部与文化精英及乡贤、在校研究生等近70人参加论坛。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何茂莉教授、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靳志华博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贵州)执行主任、贵州大学生态民族学在读博士生陈志永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7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刘晓研、蔡悦、熊亚等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论坛由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民族学中心博士生导师刘锋教授倡议发起。
贵州大学何茂莉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台江县政协副主席杨利、施秉县政协副主席张建玉分别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主题发言(9:00-12:00)、学术交流(14:00-16:00、17:00-19:00)、学术交流与评述(21:00-24:00)。会议主题主要以龙舟文化、旅游开发、苗族文化为研究与探讨对象,涉及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与会者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主题发言,分享各自的丰厚田野经验与思想观念,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阶段,贵州大学刘锋教授对苗族文化的“龙”进行了哲学思考。他认为,“以苗释苗”的观点提醒研究清水江流域周边苗族文化的“他”者,必须实现研究范式转化和方法创新,防止利用西方理论和汉文化对苗族文化进行切割式、碎片化式的研究,从而遮蔽敏感的经验问题。相反,需要研究者在长期田野调查和追踪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追问,通过纵向推演和横向关联性思考,最终凝练出原创性的学术问题,建构自己的“理论大厦”。
贵州大学在读博士生陈志永用自己的实地调查研究对“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缘何不能撬动旅游扶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提出迈向治理范式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亚虎研究员对全国各地“龙”的缘起与传说做了阐释和分析;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杨培德先生从追问人从何而来开始,系统梳理西方哲学家对生命哲学追问的主题线索,在洞悉西方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独特的苗族学者身份和几十年田野调查的经验与积淀解读苗族生命宗教和龙神仪式的过程、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教授对节日文化的世界遗产价值、政治价值、发展价值以及文化多样性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台江县文联主席熊克武以多年田野调查所获资料为基础,系统地系统地阐述清水江龙舟文化的缘起、性质、功能、制作、仪式、组织形态演化、变迁与禁忌,为清水江龙舟文化的后续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性材料;施秉县政协文史委宋永泉以独木龙舟缘起的四个传说为导例,从文化的物质、组织与制度、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以历时性的视角分析和解读苗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与会者深感清水江龙舟文化的复杂与多元以及文化结构的特征。
下午的学术交流阶段,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浙江局)华东生态地球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研究院李文权总工程师开启。作为一名痴迷于独木龙舟文化的学者,李文权通过对比全国各地龙舟节活动,阐释清水江流域龙舟活动的独特优势以及节庆活动的硬伤与不足;贵州大学民族学2017级研究生蔡悦以清水江流域周边江西村平地营寨为例,对寨老在龙舟节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分析。
贵州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吴建伟通过追溯29年前举办龙舟文化论坛的场景和苗族文化的点滴,对当前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充满了忧思;台江苗学会张文生对目前龙舟竞赛活动表示担忧,认为对龙舟文化的滥用会严重破坏清水江流域龙舟文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生境,应考虑独木龙舟活动作为清水江流域一带较为重要的村落公共活动,对于这一公共空间如何持续性生产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台江县苗学研究会张少华副会长从能人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龙船鼓头在节日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施秉县苗学会潘家相会长提出牢记乡愁、传承苗族文化;施秉县凉伞村文化精英龙明开为与会者讲述在其发起并带领下的凉伞龙舟回归之路中如何利用外部慈善资源撬动村寨内生力量,从而实现了村落组织再造;贵州民族大学李一如博士认为马号、施洞一体化旅游开发应该走政府、学者、民间组织协同治理的道路;台江县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志发从解读苗族民间信仰出发,进而引出苗族文化禁忌,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清水江流域龙舟活动的10条禁忌。
施秉县苗学会副会长吴安明以苗族人身份解读苗族的稻作、龙舟文化,提出挖掘龙舟文化背后的“文化”;凯里学院吴南平老师从村落景区旅游商品同质化的现实问题出发,从美术学角度解读苗族文化应用于刺绣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现状;上海大学潘邦辰老师在放映其拍摄的龙舟节纪录片时,对拍摄过程、环节、方法以及田野访谈进行了自我否定和反思。
晚上的学术交流与评述中,贵州大学民族学2017级研究生刘晓研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旅游背景下村落“神性文化空间”的变迁机制进行了多维解读;施秉县政协文史委张乾才从“娶进来、嫁出去”视角过程化、环节式解读苗族婚姻习俗;中央民族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委秘书长庄晨燕教授从文化生态视野出发,对台湾阿美族青少年部落家庭、部落学校和部落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文化传承机制进行了立体化的分析和解读。
贵州省非遗中心徐霖则对苗族文化服饰布料工艺的自然美、刺绣工艺的精致美、银饰工艺的华丽美、生活世界的精神美和服饰文化多样性的社会功能进行了人类学解读;贵州师范大学余捷妮娜、任进两位老师对清水江独木龙舟的现代旅游产品设计和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贵州师范学院李储林博士以施洞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为例,对贵州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变迁进行了解读。
学术交流发言完毕,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靳志华博士从人类学视角对晚上专家学者做出了精彩的评述;贵州大学生态民族学在读博士、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贵州)执行主任陈志永教授针对会议以及参会人员的主题发言作了一一评述;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杨培德先生就会议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
图文提供: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盖媛瑾 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民族学硕士生 蔡悦 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