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刘捷玉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暨学院“贵山论坛”

发布时间: 2018-07-25 浏览次数: 1203

    2018724日下午,贵州大学2018年第31期文科讲坛、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第124期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本次论坛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刘捷玉教授主讲“中国农村亲密关系与代际关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何茂莉教授主持。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刘振宁教授、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陆卫群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罗正副博士、副教授闫玉博士,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贵州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分析师徐洪舒,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参加报告会。

    讲座中,刘捷玉教授首先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的简况,介绍了曾就学于亚非学院的众多知名学者及其在众多学术领域的重要成就,为大家带来了许多学术前沿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她告诉现场听讲同学们,现在的学术研究大多提倡跨学科、交叉学科,而不是只局限于本学科,希望学生扩宽自己的视野,扩展自己的思维。只有如此,方能做好学术研究。此外,刘教授还介绍了自己在中国山东、福建等地的城市及农村所做田野调查的一些经历。

就中国农村亲密关系与代际关系问题,刘捷玉教授认为,对家庭的研究是社会学领域学术探讨的一个关键领域。从早期对家庭需求的研究,到近期对家庭生活中关系演变的关注,家庭社会学概念发生了变化:从将家庭视为一个功能单位进行理解,到关注其关系连接方面,如“家庭行为”“亲密关系网”等此类词汇。之所以出现这种变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关注点转向了家庭关系质量以及不同亲密行为维持关系的方式。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更关注构建亲密关系的过程,而非将亲密行为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对亲密关系这个新焦点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夫妇之间的性亲密关系。然而最近几年,学者已经在强调:有必要将亲密关系的范围扩大至包括其他类型的关系,这也催生了从亲密关系角度对亲子关系的研究。现有跨国移民的研究超越了西方核心家庭的概念并对跨国家庭进行了更广泛的定义,涵盖了更广范围的亲密关系和代际关系。“亲密行为”对家庭和亲属制度可能产生影响,揭示出亲密关系是联系社会变迁和个体行动的有效桥梁。

    在20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治国理念的基石。进入20世纪后,虽历经多次的社会变迁,但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关系反而呈现加强趋势,传统孝道在孝道义务的本质、孝道义务的内容两个领域也都发生了改变。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划分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别无选择,只能依靠成年子女的支持度过晚年。根据首要的孝道规范,男性继承人及其妻子应当是其年迈父母的主要赡养人,出嫁女儿则有义务赡养其公婆而非其父母。尽管已有法律规定女儿在当代家庭中负有赡养义务,但事实却表明在中国农村习惯中仍然只有儿子一家来担负赡养老人的义务。

受社会性别制度与外出务工迁移的交叉影响,这一传统模式变得更为复杂:尽管单身男女都迁移到城市打工,但婚后男性继续回归流动劳动力行列,而很多地区的女性则需要留守在农村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由于儿子入城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女儿在赡养自己父母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不过,对中国农村有关定量调查的数据表明,尽管女儿在赡养自己父母方面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但父母仍倾向于指定儿子作为赡养人。尽管以儿子为中心的孝道规范仍然存在,赡养行为却在无形中发生改变。  

中国农村,女儿和父母的关系并非一直很亲密。对于中国村庄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尽孝义务决定了儿子在赡养年迈父母方面持有主要责任。赡养义务和亲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塑造而成,而社会性别制度在维持义务和亲密性动态平衡之间发挥了关键作用。亲密关系的不对等,通常建立在性别和代际不平等的交叉点上。父母和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实际上建立在一个混合体之上:既有双方的互惠原则,还有女儿对父母权力的服从。

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看,亲密关系变化已经融入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而非仅仅受变迁影响或适应变迁。女儿和自己原生家庭之间日益增强的互动,不仅是社会变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一大源头。有证据表明,女儿与原生家庭关系逐渐紧密,可能会对父系传统和婚后居住在男方家的传统带来挑战。一方面,尽管偏爱儿子的观念仍然存在,但这种观念已经发生改变,而且对女儿的教育投入也已经增加;另一方面,尽管名义上婚后居住在男方家的传统仍然存在,但实际上这一传统正逐渐改变。

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考察可以发现,亲密行为的变化,可能会从下而上地引起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家庭变革。亲密关系的变迁,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变迁的源头;通过对位于亲密关系和义务交叉点的女儿地位的研究,可以发现“亲密行为”存在着影响家庭和亲属制度的多种可能性。尽管婚后居住在男方家的习俗和父系文化传统中,出嫁后的女儿无法对自己父母尽孝道,但她们通常被视为与自己父母关系最为亲密。三代女儿原生家庭关系日渐亲密,逐渐改变着按性别进行不同投资和婚后居住在男方家的习俗,最终可能会挑战父系文化。

    刘捷玉教授从英国约克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性别研究与社会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东亚研究),除主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工作外,还担任英国社会学核心期刊(SSCI)“社会学”编委、英国社会科学理事会评委会成员。

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中国城市的性别与分工:不走运一代中的女工》(伦敦:Routledge出版社2007年版;2011年再版)、《中国城市的白领丽人》(伦敦:Palgrave出版社2016年版)、《中国的社会转换》(伦敦:Routledge出版社2014年版)、《西方妇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东亚的性研究:现代性、性别与新性文化》(伦敦:Zed书局2008年版)等专著与编著;发表“中国农村社会的老龄化、迁移与家庭支撑”、“白领工人——一个城市组织的性别与阶层政治”、“母亲与女儿——中国城市妇女工作与激励机制的代际探索”、“经济重构与变动的工作/家庭生活――以日本和中国为例”等学术论文。2011-2013年,曾获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研究经费奖励(10万英镑)。自2015年起,主持欧洲研究理事会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等。

  

图文: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民族学硕士生 张任辉 徐帆  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