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波、王胜军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解答式”(二)

原载:《贵州民族报》第B1版“民族文化周刊” 2018-08-10

发布时间: 2018-08-10 浏览次数: 352

    2018810日《贵州民族报》第B1版“民族文化周刊”刊载对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曹端波教授、王胜军教授等专家专访对话。题:乡村振兴战略的“解答式”——对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专家曹端波、唐应龙、杨经华、王胜军、韦正富(二)。相关内容如下:

  

    阅读提示: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从新的视野解决三农问题的宏伟规划,也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整体发展的新路径。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文化复兴,文化复兴需要文化中心。
    民族地区的乡村之所以成为深度贫困地区,一个重要的原因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保持住自身的特色。
    让民族地区传统的小农业和手工业直接从传统小农时代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

  

    曹端波:贵州省的“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因此,贵州省需要“对症下药”,根据资源禀赋和民族地区的特点,解决区域的“整体发展”问题。对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个人观点如下:
    其一,在经济产业方面,需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山地经济”。贵州省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不可简单地模仿东部中部以“规模化”为主题的“平原经济”,而应根据该地区民族的特色,摸索适应自己资源优势的“山地经济”。
    其二,在文化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较为重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极为丰富,贵州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等于发展贵州经济,而应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入手,发挥文化资源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如旅游产业等,而且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手工艺技术(刺绣等)就是山地经济的基础和优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简单地和周边地区,或者东中部比拼规模经济,是难以进行跨越式发展的。贵州民族文化“多彩”,气候宜人,是中国少有的风景秀丽区,特别是民族文化丰富多样,适应于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因此,贵州应做好“民族文化”这一篇好文章,一方面守住文化,保护和传承古老的传统,另一方面,挖掘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贵州有很好的机遇,高铁时代解决了偏僻山村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为贵州融入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关键在于我们要抓住这一机会,即我们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还得“卖文化”,让消费者获得更高层次的“享受”和“体验”。
    其三,注重“社会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困境,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整体上,经济发展仍然面临挑战。目前,中国乡村破败的核心不仅仅是经济缺乏活力,而是文化缺失,社会基础坍塌,要留住“乡愁”,则需要保持乡村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构筑社会的基石,加强社会建设,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对于贵州省而言,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是一个整体。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从新的视野解决三农问题的宏伟规划,也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整体发展的新路径。由此,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破过去单方面问题解决的路径,将视野转向整体推进上来。

    ……

    王胜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和谐和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保持住自身的特色。一是要保持作为农村特色的青山绿水。这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和定居的重要资源。二是要发扬作为少数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有着多采的地方文化,但它不应该只理解为服饰和建筑,更要注意保存其整个社会组织包括生活、劳作、祭祀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宁静、淳朴的人情民风。

    ……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