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回归学术研究 构建贵州文化主体性认同

原载:《贵州日报》2018年9月7日 第18版“文化遗产”栏目

发布时间: 2018-09-07 浏览次数: 649

    201897日《贵州日报》第18版“文化遗产”栏目刊载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会长杨志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曹端波等在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换届大会上的发言内容。题:“回归学术研究 构建贵州文化主体性认同”。全文如下:

  新闻背景

    近日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换届大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人类学专家学者、会员代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杨志强会长代表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第一届理事会财务情况报告,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选举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为会长;选举贵州日报高级记者王小梅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选举贵州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的资深专家石峰、刘锋、周国茂、孙兆霞、曹端波、李飞、石开忠、龙耀宏、何景明、张中奎等10人为副会长。
    与会代表认为,贵州省人类学学会未来的发展应立足学术,注重研究,加强学术平台建设,增强年轻人类学者的学术实践与参与,观照现实,持续建立贵州文化主体性认同,构建地域学术品牌,研究好贵州上多下好功夫,为建立贵州文化自信,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上做出贡献。其中,杨志强会长及诸代表更加坚定苗疆走廊学术研究方向,大会在老一辈专家学者及年轻后继们激烈而又有意义的分享、争论与探讨中闭幕。本期《文化遗产》特别整理推出了部分精彩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嘉宾

   吴秋林(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曹端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李飞(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杨经华(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杨志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会长)
   李天翼(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
   梁洁(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省人类学学会会员)
   吴媛姣(贵州财经大学西南研究院教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会员)

  

   资料整理:柏华丹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小梅

  

建立学术平台 好好研究贵州

   吴秋林:贵州省人类学学会成立五年了,到现在做了很多事情。贵州人类学学会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并要立足于以苗疆走廊为本体的研究上来理解整个贵州和各个民族的研究,我们要把自己的东西建立起来。
当然苗疆走廊的研究是一个本体性的,是人类学研究立足的一个方法,还应该多展开一些视野更宽广的东西,以人类学那种大的、世界性的视野和背景来展开对贵州相关人类学的研究。
    对年轻学者来说,年轻是个优势,但是未来还是要在学术的影响力方面下功夫,建立我们的人类学学会的学术意义,这个可能才是大家共同追寻和努力的目标。我们在学问上常常都处于一种吃长饭的状态。要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广泛地学习和理解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类学发展的方方面面来充实和扩大自己的能力,把贵州这块山地的人类学的相关方面做得更好。
   曹端波贵州老一代的学者在世界人类学上是做了很多贡献的,贵州一批研究苗学、侗学、彝学等的专家实力都很强。我来贵州是为了学习人类学,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著名学者李中清,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儿子,他当时也想研究中国,他父亲就跟他说:“如果要研究中国就要去西南!”我也觉得对西南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在西南地区的学者是做出了不少成绩的!像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这样一个平台,有很多年轻老师也参与进来,再把最有冲力和潜力的学者拉进来,对学会的未来发展我很有信心。
    一方面,我们坚持原来的传统,强调田野。另一方面,我们想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和思路。任何学问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关着门来只做自己的事情,我们还要展开国际学术对话。尽管我们研究的是西南的一个区域,但是它关照的对象是一个世界性的、一个重大的事件课题。比如苗疆走廊”,我们想研究这个课题,其实是为了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学术对话。
    此外,还是要转到学术研究本身。其实研究西南,必须研究贵州,因为它在中间。要把西南研究好,必须首先把贵州研究好,这个区域是跟东南亚、南亚连在一起的,马可波罗首先到了西南地区以后看到当地使用的一种货币就是来自于南海,是南亚一带的,是它的经济带。
    希望大家共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提出苗疆走廊是我们的坚持,是秉承了原来的传统,把田野做扎实。我们现在的国际学术对话做得远远不够,要展开国际学术对话。

  2018年重走苗疆走廊首次调研。

  

注重学术研究 构建地域学术品牌

    杨志强苗疆走廊是我在日本留学做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的问题。回来以后,又和端波老师以及贵州大学的一些老师反复谈论了将近3年。最后的难点还是名字怎么定。是黔贵走廊、黔中走廊还是湘川滇黔文化走廊?我认为苗疆走廊的研究要把一带一路作为大的背景、纳入一带一路的视线,去年3月我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中轴线概念,苗疆走廊问题上引出的,就是打通沪昆线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巴经济走廊,抵达波斯湾和北方丝绸之路相连。作为一带一路的中轴线,补充到现在的规划中来。
    历史上的西南交通问题解决了,经济就上去了。西南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是和交通有关系。苗疆走廊总的来说是一个大通道,是一条云贵大通道,就是云贵高原的一条大走廊。这条走廊使得云贵高原成了一个整体。现在所说的西南指的就是云贵高原,这是文化的层面上。就是这条路,是网状形成的。我的野心就是彻底梳通西南的经络,经脉疏通了,血脉就通了。血脉通了,不想发展都不行。
    目前我关注的一个点是如何让苗疆走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跨区域的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处,就有一种跨区域在里面,那么南方苗疆走廊几千年的不停地流动,实际上已经早就有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我们就是要确定我们的文化主体,要利用云贵高原复杂的历史事项来解释很多重大的问题。
    梁洁国家强学术才强”,这个话在我们贵州也是适用的。贵州强,我们贵州的学术才强。我们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或者说要提升我们的学术能力,这当然是根本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整合我们大家的力量,把我们的学术能力呈现出去,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更多的关注,我认为这是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莫斯科交流。

  

学术运用 凸显文化主体性

    李飞要继续强化基础的研究,同时要把这个文化朝产业化方向努力,这是我们人类学会生存的根本。接下来这个蛋糕会越做越大。我们要想方设法把一些很好的想法变成现实、变成产业。
    省博物馆创办了一个平台——贵博讲坛,也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平均每个月都有一场面向社会的免费学术活动,我们叫贵博讲坛。去年以来,我们邀请到了哈佛、牛津、剑桥的很多国际上知名的学者来和大家分享。我们有好的资源,这么多的大咖云集于此,可以把这个讲坛办得更加有意思,需要大家合作,一起来做好这个事情。
    建议成立一个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每年拿出一笔经费来资助会员出版学术专著,让大家切切实实能够融进来。
    李天翼贵州省人类学学会成立以来,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凸显贵州文化的主体性。不管是人类学也好,民族学也好,最大的危机在于脱离实际,脱离了现实的需要,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大概在2015年后,我尝试做了一个转型,我想做有温度的、接地气的人类学。让大家觉得人类、民族学还真的有用。
    我们需要建设性的思维和意见,拿出更好的方法来。人类学研究一定要关注现实,要结合地方的需求,一定要学会怎么用它。

  非遗交流展。  

  

关照现实学术 助推地方发展

    杨经华这两年在下面做扶贫工作,深深地感受到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推动发展有点脱节。人类学在研究贵州文化的时候,要关注文化和经济的关联性,人类学会要尽量多发挥作用,要积极去主导和倡导文化多样性。精准扶贫讲究因人、因户、因地制宜,实际上就是要强调地方多样性。强调这种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才因人因户施策。
    吴媛姣最近财经大学给黔南荔波小七孔镇做了一个规划。我提出两点:从局部到整体,好好规划;从微观到宏观,好好摸索。变成真正的布依山寨,变成可以走进的文化,同时,这个文化会让人觉得心暖。要把几千年历史的布依族文化、铜鼓文化展示出来,服饰和民族语言也要用起来。不把民族文化彰显出来,人家就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服饰和民族语言要用起来。旅游产品千万不要雷同,到处都是。布依族要有布依族自己的产品。我们的土布靛染,又经脏又好洗;还有我们的凉席,能够折起来小小的,打开来大大的。还有布依族的其它特色产品都值得推广。

  

图文采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