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贵州民族报》第B1版“民族文化周刊”刊载对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曹端波教授、王胜军教授等专家专访对话。题:乡村振兴的“解答”(六)。相关内容如下:
阅读提示: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的一条路径。
就贵州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来看,更加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留住游客。
乡村振兴中,应该保留传承乡土传统与乡土记忆,使其成为维系村民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
农村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旅游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切忌全面开花。
不是每一个村都适合发展旅游
记 者:不可否认,乡村振兴需要人气。目前主张最多的观点是通过乡村旅游来带动乡村发展。各位的观点是什么?
曹端波:村旅游是乡村发展的一条路径。但不可能中国每个乡村均发展旅游业。有的地方在一个村寨发展了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但在另一个村寨发展旅游后,前面那个村寨旅游就瘫痪了。因此,乡村旅游业需要适度发展和整体规划,并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带动周边村寨其他产业的发展,否则就会流于恶性竞争。乡村发展需要多样化的路径,目前单纯依靠乡村旅游,是中国知识界的“知识匮乏”和某些政府官员“懒政、惰政”现象。知识精英的智库严重脱离实际,且智力“匮乏”,在思想上和规划上“随大流”;一些政府官员脱离群众,与某些所谓知识精英“合谋”,妄图“毕其功于一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以为智力高人一筹,可以“垂拱而治”。动不动就是打造“乡村旅游”,最后弄得“劳民伤财”。另外,乡村旅游“政绩工程”打造的恶果在于资源分配不均。大量资源集中于某一村寨,尽管发展“如火如荼”,但伤害了“勤劳致富”的根基。
……
王胜军: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支持,对贵州而言肯定是无疑义的。但是就其模式来看,仍然带有一定的输血性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引入外来商业模式的旅游最终可能造成景点的没落。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的文化公司的盲目计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往往是真正的文化遗址被随意拆毁,假古董遍地开花,这种旅游只能见一时之成效。
贵州的旅游就在于原汁原味,保存着生活的气息。切不可盲目学习外地,将自己的资源毁坏。可以说,随着城市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新一轮的旅游方向必然是贵州特色的“质”的文化旅游。
另外,农村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也要与高级人才的引进相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愿意在贵州乡村“札根”和长期居住,而不是来了又走。只有人才才是最大的人气。
……
杜绝脱离群体的工作作风
记 者:事实上,“五步工作法”和“八要素”是全省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法,关键点是如何用好用实这些工作方法。社会各界应如何参与?
曹端波:“五步工作法”和“八要素”,符合中国实际,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遵循规律,体现了科学决策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社会各界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杜绝不切实际的脱离群体的工作作风。
……
王胜军:我省提出的“五步工作法”和“八要素”很实在、很实用。具体来看,关键在于如何实施。
社会各界在参与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的特长。它能给农村提供的除了知识、技术之外,还有文化、思想等精神食粮,现在人们主要关注前者,忽略后者,但是倘若没有后者的支持,这个参与一定是不完善的。改变落后地区民众的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是大扶贫的配套工程,是必须夺取的文化高地。
……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