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第五届锦屏文书学术研讨会——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举行。来自中国林学会、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吉首大学、西南大学、凯里学院等20余家高校以及锦屏县史志办、档案局等单位的有关清水江学专家学者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杨军昌教授、王勤美博士、王君博士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林芊教授、马国君教授、张明副教授、王凤梅副教授、李红香博士提交了论文;贵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和民族学专业8位研究生也提交论文并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着生态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锦屏文书的现代意义,助推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张新民教授作了题为《锦屏文书的现代生态学意义》的主题发言,认为锦屏文书记载了苗侗民族先民的智慧和对生态保护的措施,对我们现代生态建设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林芊教授和杨军昌教授的《清水江流域民族民间文献生态观释义举隅》一文认为,清水江流域民族民间的生态观从纯粹的生态环境观念上看,经历了从择吉塚而诉求的山环水抱风水,到封禁碑诉求的封山育林,再到生态环境是近代文明开化的标志的观念变迁。
第二,汲取山地农业智慧,实现乡村振兴。杨军昌教授做了题为《侗族古碑刻中的山地农业智慧及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价值试论》的主题演讲。指出,清水江地区反映农事农业史的侗族碑刻保留了相当数量关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秩序、乡村公益与治理等方面的规制史料和地方性知识,从中体现出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耕作技艺、生计知识、公益管护、纠纷调处、人与自然和谐等多方面的内涵,对当今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具有重要的资治价值。
第三,山场经营管理等其他问题。马国君教授及李红香博士提交了《明清沅江流域楠木使用、管护技术及其影响研究》一文。指出,在明清土司制度时期,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早就开始人工管护楠木林,形成了一整套林木采伐、管护的本土知识,在维护楠木生态环境稳定曾发挥积极作用,可以直接服务于今天的沅江流域。
王君博士的《清代一个姜姓房族的山林经营管理实践——对<山场总簿>等家藏文书的考察》一文,通过姜姓房族六代人经营山场及股权变更,展示了此一房族近两百年的林业经营活动,认为是清代清水江流域林木经营活动及关涉到这一活动之社会的一个缩影,是清水江文书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典型个案研究。
第四,苗疆开辟和清水江贸易与经济发展问题。张明副教授和韦天亮提交了《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对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影响考析——以张广泗在三江地区设立木市问题为考察中心》一文。提出,张广泗并没有在清水江地区设立“木市”,而关于他设立“木市”的史料大多是诉讼类史料,存在后世的虚构成份,可信度不高。张广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夫役案”上。相比而言,同时代的方显对于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影响比张广泗较大。
王凤梅副教授提交《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宗族在家庭财产继承中的作用探析》一文,从财产的角度分析宗族在财产分割中的作用,特别是宗族在处理财产继承纠纷时所彰显的力量。
此外,中国古代史专业和民族学专业8位研究生分别提交论文并参加了会议。王建明提交了《清水江林业贸易中轮流“当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一文;熊珍提交了《清水江文书中山林权属转让研究》一文;肖秀娟提交《清水江流域林业纠纷解决类型及影响研究》一文;周燕提交了《清水江文书中土地问题研究综述》一文;李维嘉提交了《传统营林地方性知识对生态环境维护的价值研究——来自清水江流域的田野考察》一文;谭欣月提交《清水江沿岸地区传统建筑保护——以清水江流域江东乡、瓮洞镇为例》一文;张任辉、张浩洋提交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研究——以清水江流域的窨子屋、宗祠为例》一文。
他们的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表现了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团队老、中、青三代的学术传承和丰厚成果。
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气氛浓郁,对于锦屏文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各自的方案。
图文提供:贵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