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多彩贵州网刊载来源于《贵州日报》记者周静的报道,题:阳明心学发源地修文 立地方文化特质提特色品牌。全文如下:

玩易窝、君子亭,这里一直保存着阳明先生当年古朴的遗迹。5月11日,修文县举办“书香·智慧”王阳明名篇名句赏析会,应邀会讲的有顾久、张新民、王晓昕、赵平略、贾天兵、高邦仁,前四位文化学者与后两位金融、信息技术CEO才俊,辨析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王阳明及其名篇,传递出来的理念是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阳明“心学”。
修文是阳明“心学”的始发地,“知行合一”成为教化社会,浸润心灵,提升素质的动力源泉,自也因此形成了“团结务实、乘势争先”的修文精神和“言行一致、开明开放”的修文形象,自然有一种的人文气场。
5月7日,中国阳明文化园核心区建设项目工程之一的王阳明先生铜像在阳明洞落成。由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创作的阳明先生铜像身高12米,加底座总高15.08米,寓指阳明先生1508年至修文龙场。
武汉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郭齐勇,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贵州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名(荣)誉院长张新民曾于4月30日到修文开展孔学堂——阳明洞会讲时谈到:“当今社会,诚信、仁义、道德遇到了最大的挑战,不管是中国人、西方人,都因为物欲、权势、利益而忘记了做人最本质的东西;阳明心学,可以让我们听本心,守良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只要植入阳明心学理念,各类矛盾将会迎刃而解。”郭齐勇也给出明示:“王阳明给后人的启发,是怎么处理我们的心。警示人不要伤天害理,心存良知善心。用阳明心学鞭策执政者高效行事,管理社会,促进健康发展、长治久安,建成和谐小康……”三位教授从例子讲到阳明学说与儒学、哲学的内存联系与统一,讨论做官之道,执政之道、为人之道。“心体光明,世界才光明,心有所思便定有所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高度统一。创造和谐,从心开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与规范体系,处理当代问题与世界问题、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
两年一届的在修文举办的国际阳明文化节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使贵阳、修文在国内国际享有较高知名度。仅2009年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就吸引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怀着对阳明文化的敬仰,参加学术论坛,畅谈“知行合一与生态文明”,形成一批学术成果,再次把阳明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向国际化。修文亦因多次举办阳明文化节而被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团体会员单位,成为国际国内儒学界注目焦点。
在世界各地,儒学浸润的地方就有阳明“心学”。修文阳明洞历来受到国际国内人士所推崇,是修文的标志。修文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阳明大道牌坊、古驿站、古驿道、碑林、钓鱼台等工程,修缮和充实王阳明纪念馆,打造以阳明洞为核心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前来修文阳明文化园参观、游玩、养心的人越来越多。
曾有一位叫唐异常的退休老人与老伴专门从家乡湖南赶到修文,在县城租房居住一个月。两老说他们受到贵阳文化、气候资源的吸引,一来避暑,二来体味文化魅力,贵阳真是一个“心向往的地方”。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2年启动的阳明文化园项目,占地总面积3455.5亩,项目总体布局为“一带二心三坊六区”,由贵州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67.2亿元,按照“先文化、后地产”的规划,计划分6年时间建成。按照规划,影视拍摄基地、阳明文化广场将先期建成,为修文发展文化产业,奠定基础。
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修文县联合省市学界、社科界等单位出版了《王学圣地》、《王学之路》等20多本书籍以及连环画册,掀起浓厚的学习、研究和创作热潮。阳明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已作为当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共识,成为贵阳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修文人的心中……在采访时,记者同样深深感受到了阳明文化发源地的修文,文化的品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记者 周静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