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生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遗址和阳明文化

发布时间: 2019-01-07 浏览次数: 2079

    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是王阳明先生逝世490周年纪念日,王阳明生前活动过的地区先后组织了相关纪念活动。201915日,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171班的57名同学在班主任、学院党委雷方俊副书记和《阳明学概论》任课教师张明副教授带领下,前往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就王阳明“龙场悟道”遗址和阳明文化进行课程实地考察,追思和纪念王阳明先生的丰功伟绩。  

全体师生第一站来到“中国阳明文化园”的“知行合一”广场。讲解员向师生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生平事迹和王阳明先生雕像的意义。此像高15.08米,表示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时间,雕像基座四周有王阳明一生重大事件的大型浮雕。广场前面还有八棵巨大石柱,表示阳明后学的八大学派。同学们纷纷在“黔中王门”石柱前照相留念。  

第二站是“王阳明先生纪念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功绩,同时还介绍了500年来阳明心学在中国和东亚世界的重要影响。  

第三站是“龙冈山”、“阳明洞”、“龙冈书院”建筑群。510年前,王阳明就是在这个简陋的“阳明洞”中,开始了他的第一堂心学课,点燃了贵州学子向学求道之心。从此阳明心学的大旗首先树立在贵州高原之上,最后门徒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天下王门八大学派。阳明学传道日本之后生根发芽,形成日本阳明学派,对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产生重大影响。王阳明被称为“黔学之祖”,受到贵州历代弟子祭祀。而“龙冈书院”成为天下王门的“祖庭”,龙场则成为“王学圣地”。正因为“阳明洞”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站是“龙冈书院”。“龙冈书院”建在“龙冈山”山顶,是一处精致的四合院建筑,是王阳明亲手建立的第一家心学书院,是天下王门的“祖庭”。当年不仅有数百里外而来的贵州各地的少数民族学子,还有来自云南的朱克明、朱克相兄弟以及来自湖南常德的蒋信、冀元亨。他们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学者。“龙冈书院”在王阳明去世之后(1528农历十一月),变成祭祀王阳明的祠堂“王文公祠”。抗战时期,张学良将军曾被关押于此。特别巧合的是,王阳明来到龙场时年37岁,张学良被关押在此处也是37岁。“王文公祠”内有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的“王阳明先生雕像”。塑像两手一松一紧,表示文武双全,紧握拳头的手,也象征来自内心的强大的力量。全体师生在此向王阳明先生行礼致敬。

第五站是王阳明与黔中三大弟子的雕像。王阳明当年的黔中弟子有数百名之多,其中三大弟子最为著名:陈文学,汤伯元,叶子苍。他们考中进士或举人,外出为官。王阳明去世之后,他们辞官回乡,大力传播阳明心学。1534年,陈文学,汤伯元,叶子苍联合黔中王门弟子数十人,倡导在贵阳建立“阳明书院”并成为中国最早的阳明书院之一。他们因此进入《王阳明年谱》,其中两人的图像保留下来。  

第六站是现代“龙冈书院”。这是“中国阳明文化园”花巨资异地修建的“龙冈书院”。阳明心学思想与现代建筑相互呼应,构思巧妙,必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和传承阳明心学的一处重镇。  

第七站是著名的“玩易窝”。“玩易窝”是一处地下洞穴,是王阳明与三位仆人的栖身之处。1508年春三月,王阳明主仆初到龙场驿时,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药、没有盐,面临饥饿、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王阳明准备将此洞作为墓穴并交代,如果他死之后,就把他埋在这个洞穴里。王阳明在生命的绝境中,不仅放下得失荣辱,而且还为人类苦苦地追求良知和真理。他终于向死而生,在此悟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震天动地的“龙场悟道”。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天理不在天上,天理就是人心。他强调“良心”“良知”的重要作用,从此,“良心”“良知”成为中国人做人的道德底线。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将儒家思想推到了朱熹之后的又一个高峰。“玩易窝”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实地考察是《阳明学概论》课程的实践考察环节之一。通过书本知识与亲身体验,同学们真正了解到王阳明先生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对阳明心学思想有了深入感悟,受益匪浅。大家决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王阳明先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图文提供: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171胡维洁、卢威威、白雪、金晓阳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