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是王阳明先生逝世490周年。王阳明生前到过的地区先后组织了相关纪念活动,以纪念阳明先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和传承阳明文化。当日,浙江省儒学学会、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在浙江省宁波市联合组织举办“王阳明先生逝世490周年纪念活动”和“《王阳明大辞典》编纂启动仪式”。
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赣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江西省委党校、中国社科院、浙江社科院、江苏社科院、贵州文史馆、宁波市社科院、上海古籍出版社、贵阳学院、余姚市书画院、余姚市文保所、余姚市博物馆,以及台湾宜兰大学、韩国忠南大学、圆光大学等研究单位的专家共40余人与宁波市各界代表人士参加了系列活动。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历史系副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张明应邀参加,并被接收为“《王阳明大辞典》编纂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特聘兼职研究员、黔浙文化合作论坛阳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阳明史迹保护研究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王阳明大辞典》编纂指导(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德俊先生出席相关活动。

1月9日上午,“王阳明先生逝世490周年纪念仪式暨阳明心学报告会”在“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举行。
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光研究员诵读了“王阳明先生祭奠文”并回顾了王阳明的一生。指出: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余姚,悟道于贵州的修文龙场,病逝于江西南安,安葬于浙江绍兴,建功立业在江西、福建和两广,讲学于大江南北,被誉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者”。在宁波市新建的“王阳明研究院”举行祭奠仪式,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吴光先生还向有关人员颁发了《阳明手册》。
接着,主办方举办古乐和插花雅集,参会人员向王阳明先生像献花致敬。随后,“阳明心学报告会”举行了两场主题报告。

第一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黔浙文化合作论坛-阳明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顾久先生作了《王阳明与贵州》的主题报告。他表示,“虽然浙江与贵州在地理上相隔甚远,不过因为阳明先生的关系,两地的专家学者有了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他指出,“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加必然,就是自然而然”,“阳明先生的一生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因此,关于阳明先生的研究就是要加深了解,共同研究。”

第二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了《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尽管王阳明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整整跨越了五百多年,但阳明先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充分融合。在阳明先生身上体现了一种多元的文化取向,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历史的借鉴。王阳明的良知心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1月9日下午,“《王阳明大辞典》编纂启动仪式”在著名的宁波“天一阁”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王阳明大辞典》编纂的内容、方法、体例、特色、条目、分工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月9日晚上,“阳明心学报告会”第三场举行。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所长、韩国阳明学会会长金世贞教授作了《韩国阳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术报告。金世贞回顾了古代朝鲜半岛与中国明州(宁波)的交往历史。他指出,宁波与高丽有友好交流的历史。从1945年到2017年,韩国关于阳明心学的书籍和论文超过624本(篇),韩国学者的《象山学与阳明学》、《王阳明哲学研究》等都是重要的阳明学著作。当前中韩两国学者对阳明学的研究,可以从东北亚甚至全亚洲的高度来探究阳明心学的意义。

1月10日上午,部分与会专家对宁波“天一阁”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获准登上“天一阁”藏书楼。考察专家对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天一阁”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宁波市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作为表示敬佩。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 部分图片来源:宁波阳明文化网 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