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循迹贵州 行走中与先贤对话

原载:《贵州日报》2019年08月30日

发布时间: 2019-08-30 浏览次数: 442

  

    由芷江县入境,经玉屏、镇远、施秉、黄平、炉山、福泉、贵定、龙里、贵阳,最终抵达修文,之后在黔西县也有活动……这是500年前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的入黔路径。

    500年后,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媒体30余人齐聚贵州,重点选取王阳明在黔经历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遗迹保存较好的贵阳、黄平、镇远、黔西、修文等地,826日开启为期4天的“问道向黔——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主题采访活动。

    阳明文化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符号。“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的开端,而王阳明在贵州谪居的三年中,也留下不少故事和经典名章,他在修文开办龙冈书院,又于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门生,极大推动了贵州教育发展。在这次重走阳明悟道之路的主题采访活动中,省内外专家在每个站点围绕不同主题解读阳明历史及其重要思想内涵,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开端

    修文是此次活动的第五站,也是整个行程中与先贤距离最“近”的一站。玩易窝、何陋轩、阳明洞,以及2014年开始兴建的中国阳明文化园,既留存了先贤生活、悟道的痕迹,又以现代文化园的方式集中呈现王阳明一生的经历。

    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被宦官刘瑾迫害,被贬谪至贵州,一路躲避追杀,历经心理上的挣扎和路途上的艰辛,终于来到修文龙场驿。刚到龙场不久,王阳明便在一处山脚下发现了一个窄洞,他欣喜不已,决定在此领悟《易经》,在他的《玩易窝记》中就记录了自己在洞内参悟《易经》的心得。

    比玩易窝更为著名的便是阳明洞。阳明洞原名为“东洞”,阳明搬到洞内后,便将其改名为“阳明小洞天”,吃住在洞中,讲学在洞外,附近村民担心他长期住洞中不利于健康,便自发为他修建起一间木屋,王阳明将其命名为“何陋轩”,并在此地开办龙冈书院,吸引了数百学生前来参学悟道。

    阳明洞前,贵州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讲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过程,并解读了阳明学说的重要意义。

    张新民认为,龙场悟道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象征性事件。王阳明拓宽了主体自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路径。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向诸生讲说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理论主张,实际就是强调人的生命内部有着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人性内部也潜藏着无穷无尽的德用智慧与价值资源。他提到,人是万物之灵长,可以裁成天地,曲成万物,参赞宇宙间的一切造化活动,所以人所要作的努力,就是要本着与天地一体的自强不息精神,将生命本有的无穷德用显发出来,化为活泼的社会实践行为,真正做到浃然合一而无有丝毫割裂。

  

经典篇章 记录阳明精神与实践

    在黔西县素朴镇,灵博山和象祠景区集水西文化、阳明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象祠文化为一体,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故事。采访团一行在“一祠三馆,九龙八景”间游览,回顾当年王阳明与贵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贵荣之间的故事,品读不朽名篇《象祠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王阳明来到贵州时,安贵荣两次派人送来食物、仆人、马匹及贵重物品,王阳明盛情难却,仅收下生活必需的食物,其余全数退还,并通过《谢安宣慰书》向安贵荣致谢,后又以《贻安贵荣书》,劝说安贵荣不再提减驿之事,以《又与贵荣书》劝说其出兵平乱。明人吴其浚以“一纸手札,胜于数万甲兵”评价这些书信。

    安贵荣在重修象祠时邀请王阳明写下《象祠记》,“人性本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这句名言就是出自此篇。陆永胜从“哲学本体”“心学工夫”“为学经世”等角度分析这篇文章,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篇记,也不仅是王阳明对其心学思想的阐释和践行,更是阳明在思想教化的层面参与明代水西社会秩序构建的实践。

    同样向王阳明发出邀请撰文的,还有贵州按察副使朱文瑞。正德三年,朱文瑞在黄平飞云崖重修月潭寺,并建公馆,当年王阳明入黔时到过此地,邀请他撰文时,王阳明已悟道,他认为此处修建公馆主要是为了让附近的官兵及少数民族百姓,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满足他们信仰需要的地方,也可以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为过往的民众提供食宿上的方便,是一项“民心”工程,所以欣然应允。

    在飞云崖参观时,浙江大学教授何善蒙对这篇作品进行解读,认为该作对于飞云崖景色的描写体现出王阳明的文字精炼、灵动,诞生了著名的句子:“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同时,王阳明也透过对月潭寺重修一事,表达出“治政在于宜人”的重要观念,这可以说是王阳明内心中对于政治的最为理想化的一种期待,也是心学对于政治的一种基本立场。

  

黔中王门 不可缺失的重要学派

    过去,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泰州王学等7个学派,却因为种种原因,唯独缺失黔中王门这一重要学派。但在后世的不断发掘研究中,文献慢慢得以补充,不断证明黔中王学存在的必然性,加之“龙场悟道”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学派更是不可缺失。

    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一行来到镇远时,登上迄今已有600年历史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行至紫阳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钱明现场介绍了王阳明入黔的历史背景及在镇远的活动。“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王阳明离黔时,门生一路相送,在城南饯别,又追到龙里。王阳明到镇远后写下《镇远旅邸书札》,所提到的多是琐碎之事,同时也勉励门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关怀和不舍。

    钱明表示,这封书信中提到20多位门生的姓名,做了诸多叮嘱交代,算是对他在贵州这几年生活的总体回顾,透露出他对贵州人民、贵州弟子的浓浓情感,同时,文章也是研究黔中王门重要内容。

    此次主题采访活动最后一站——贵阳市甲秀楼附近的南庵,陆永胜在此重点介绍了黔中王门的特点和影响。

    王阳明的第二代弟子马廷锡在贵阳广收门徒,讲学30,对黔中王门的建构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明代贵阳的学风、民风、世风、文风都带来很大影响。

    陆永胜介绍,时间上来看,黔中王门一般指在1508年至明代灭亡其间;空间上则是上述的五大重镇,讲学活动围绕这几个地方展开;目前可考的人物,则只到王阳明第五代弟子,共计70余人;从思想上来看,黔中王门是以王阳明思想为起源,广泛吸收融合其他王门学派,甚至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

    陆永胜表示,王阳明来到贵州,极大改变了贵州的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史,改变了自东汉以来,贵州儒学低迷的状态,龙场悟道则确定了他在贵州讲学的思想内核,黔中王门不仅是对弟子的传授,更是思想内核的传承。

    阳明思想对贵州文化发展有重要推动,陆永胜从黔中王门对贵州人文思想和文化活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展开讲述,认为王阳明对贵州文化区域有所建构;塑造了贵州心学思想特质的内核;知行合一的精神塑造了贵州思想文化的特质。而在文化活动方面,则推动了贵州书院讲学;为贵州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对贵州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持续影响。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范力 实习生 王西 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林民

图文收集与编发: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