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军、邓国元参加“江南儒学与明清思想转型”暨纪念吕留良诞辰390周年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 2019-09-25 浏览次数: 302

    2019年9月20-22日,“江南儒学与明清思想转型”暨纪念吕留良诞辰390周年学术论坛在吕留良的故里浙江桐乡崇福古镇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主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在千年古镇崇福,共同研讨相关主题并展开文化考察。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王胜军教授、邓国元副教授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吴震教授在大会主旨讲演中指出,本次大会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会,研究江南儒学、江南文化,必须走出高校深入基层,让学者有一种在地感;吕留良在明清之际的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他既是江南地区儒学圈的中心,也是儒学在地方基层传播的典范;深化江南儒学的研究,非常需要从吕留良以及张履祥、陆陇其等具体个案入手,故而本次会议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桐乡学子们在开幕式上带来了精彩的吕留良诗词朗诵,现场还为“吕留良诗词奖”获奖者进行颁奖,并进行了“明月清风——吕留良与崇德人文书画印特展”作品捐赠仪式。

    会议共分“吕留良的政治思想”、“吕留良与黄宗羲”、“吕留良与《四书》”、“晚明的阳明学与蕺山学”、“吕留良与陆陇其以及家训文化”、“浙西学人气象”等专题会场进行学术研讨。

    王胜军教授提交参会论文《为心学正名:驳吕留良四书讲义》,从侧面考察清初官方对“心学”传统的坚守和“心学”与道统建构之间密不可分割的关系,主张“吕留良案”在文字狱层面之外还有其更值得探求的学术文化意义。认为,“心学”在传统语境中不与陆王之学对等。相反,它是包涵有陆王在内的整个宋明理学的指称,并且可以上溯为尧舜禹相授受的道统,是华夏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的最高哲学概括。朱轼等所纂《驳吕留良四书讲义》一书对此有所揭示,值得考察。

    邓国元副教授提交的论文是《“廓然大公”与“无所偏倚”:王阳明“四句教”之“无善无恶”原义探析》。认为,对于明清转型影响最大的还是阳明学,基于“四句教”先于嘉靖六年“天泉证道”的事实性前提,《稽山承语》第25条是考察阳明“四句教”最基本的文献,并以之推定阳明提出“四句教”的时间当在嘉靖四年十月至嘉靖五年春末之间,进而探讨王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的原义。

     会后,与会人等对相关崇福古城、吕留良故居等先贤遗迹进行了考察。


图文: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办公室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    

电话:0851-83623539 传真:0851-83620119 邮箱:whsy@gz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北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