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晚,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19年第90期文科讲坛“四重世界观之建构”在中国文化书院开讲。本次讲坛由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讲,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学校哲学专业学生以及其他哲学爱好者共150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董平教授在讲座中提出,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的一个世界中。世界本身,是不是具有其自身的统一性?董教授认为,人类进入哲学的领域,实际上是首先预设了这个千差万别的、无限多样的世界,其本身是存在统一性的。而对于这样的一种世界统一性的探求,正是哲学的入口之处。对于世界的构成,董平教授分析相关的哲学理论,归纳了四种世界观之建构思想。
其中,第一种是构成说。构成说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尽管是干差万别的、无限多样的、各不相同的,但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是单一的,或者是少数的几种。
第二种是预成说。预成就是预先已经完成的意思。构成说是指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可以被分析、可以被还原的。还原到最后,无非就是剩下一种或者几种原始的、基础的物质形式。但是预成说不一样,预成说认为这个世界是已经预先完成了的一个东西。这个观点应该说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是体现在基督教的观点当中。

第三种是化成说。这个化就是変化,其最典型的表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是道是自身存在的。道的存在不管怎么样,它是先天地生的,它是第一个。凡在哲学上被称作第一个的东西,它也一定是最后一个。因为ー切万物都从这个第一个出来,所以最终也必须回归到那个第一个去,所以它又同时必定是最后一个。这个观点不分东西方,同样都是存在的。
第四种是现成说。现成是个动词,是显现而圆成。这同样是一种关于世界全体的观念,他以中国哲学家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为例加以说明,只有当主体与对象发生交互之时,世界的存在从而方才显现出来。
董平教授强调,不同形态的世界观,事实上都是我们人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是我们人为自我的现实存在赋予意义和价值的方法。所以,四种不同的关于世界的观念,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价值对世界不同的建构方式。

在交流环节,在场的同学们就“四重世界观的划分是否存在重叠”、“这种四重世界观的观点,有什么优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有重叠?”等问题继续请教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最后在同学们对董平教授深深的敬重和对哲学深沉的感悟中结束。
图文: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 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