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晚7点,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总第619期(2019年第99期)文科讲坛“逍遥游与合乎道的生活”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开讲。本次讲坛由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尚建飞教授主讲,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师生百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中,尚建飞教授总结了从古至今对逍遥游的注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郭象的解释。郭象认为人人皆可逍遥,只要自足天性。二是东晋时期的支遁。他认为“逍遥”只对“至人”有效,而且这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不受生存情境的束缚,具有绝对的自足性。三是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认为“逍遥”即摆脱世俗的束缚,是一种广大自在的境界。这种逍遥有一种出世的倾向。四是钟泰先生的解释。认为“逍遥游”,应该读为“消摇游”。最后,是陈鼓应先生的解释,认为逍遥游应该是强调精神自由。

介绍完众家对逍遥游的解释,尚老师提出了自身对逍遥游的理解。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更应该把它理解为谈论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是所谓的合乎道的生活方式。庄子本身的生活,就是一种逍遥的生活方式。这种逍遥就体现在庄子写作《庄子》这本书上,逍遥就是要活出个性,自由自在地生活。
紧接着,他结合《庄子•逍遥游》来探讨“逍遥游”的价值内涵。从文中开篇的大小之辩来表明,动物、植物的生存方式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定,而且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人类,则具有自主选择的特征。他以庄子列出的“世俗之君子追求名利;宋荣子以‘救世之士’自居,希望成就天下大治的功绩;列子热衷于‘御风而行’等方术”三种生活方式来表明人的“有所待”,从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随后,尚老师总结道:“庄子的逍遥游不是所谓的绝对精神自由,而是遵循‘道’,推崇真实性、平等性、自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

听完尚老师充实且富有意义的讲解之后,同学们就“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是怎样的?”“从美学角度怎样去解读庄子的思想?”“魏晋玄学继承了庄子的什么思想?”以及“马克思的自由与庄子的自由有什么异同?”等问题与尚老师展开热烈讨论。尚老师的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逍遥游”这一命题思想的理解。

尚建飞,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道德与文明》《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代表性著作有《魏晋玄学道德哲学研究》等。曾在2012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并于2016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等。
图文: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丘丽玲 冯婷